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51 章 农耕帝国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东汉这些豪强庄园主的生活,可以从一本书里看出,这本书就是《四民月令》】

    【这一本书是河北崔氏的崔寔在朝为官时期写下来的,写得是一位豪族世家之子对于庄园昔日繁荣景象的怀念,里面详细记录了包括春小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麦作的时令、耕作技术等。】

    混在朝廷官员中看天幕的崔寔猛地抬头:???

    他随便写写的回忆日记,竟然还能流传到后世?

    而且竟然不是因为崔氏,是因为小麦?后世就没人关心一下崔氏吗?

    【为什么是怀念呢?】

    【因为写这本书的时候,东汉已经进入了末年】

    【东汉末年连续五位幼帝,最小甚至才3岁,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献帝好歹活到54岁后病死,已经算末年最长寿的皇帝了。】

    刘秀刚听到天幕提他与阴丽华的往事,正尴尬着,因为此时的皇后还是郭圣通,还没废后。

    他看着郭圣通瞬间眼眶一红,哭着喊道:“陛下!”

    刘秀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郭圣通给他生了四子一女共五个孩子,阴丽华的儿L子才刚出生还小,取谁舍谁都是左右为难。

    结果立刻听到了末年的事情,刘秀瞬间崩溃。

    原本还在头疼南阳旧部与河北旧部的大臣如何平衡,郭圣通和阴丽华该如何废立,现在听到连续五位幼帝,什么如何抉择都不是事,如何让江山稳固才最重要!

    “皇后之事稍后再议,朕先与大臣商议一番农耕之事。”刘秀逃命似遣退后宫诸人,召集大臣商量政事。

    天幕既然单独在讲农业时提到东汉,东汉亡国没准与农耕有关。

    正商量着,天幕开始继续讲述东汉。

    【曾经,豪强庄园帮助刘秀得到天下。

    东汉32位开国元勋种,“世为著姓”和世代为官者就有13人,出身自南阳、颍川、河北的有27位。刘秀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出身河北郭氏,第二任皇后阴丽华出身南阳阴氏,刘秀也是出身南阳。】

    【此时的经济政治重心已经东移,在南阳、河北两地豪强的政治影响下,刘秀最终定都洛阳,起于关东的豪强庄园主们,开始继续建立属于他们的统治秩序】

    东汉,刘秀的脸色变幻莫测。

    天幕这话的意思,莫非是成也豪强,败也豪强?

    他的东汉亡国,与关东豪强庄园主有关系?

    嬴政脸色平淡:“不是分封诸侯,被诸侯割据领地,就是赏赐功臣,被地方豪强把持大权。这刘家皇帝,看来也不过如此。”

    大秦的皇帝哪怕一开始被太后被外戚掌权,哪一位不是夺回权利大权在握?

    嬴政看向扶苏:“看到了吗,大封诸侯或者大封功臣的结果。”

    扶苏想起自己曾经支持过的分封制,不由越发佩服父皇,恭敬一拱手:“还是父皇英明。”

    扶苏的老师淳于越此时有

    些尴尬,

    他是很明确的支持分封制,

    可是天幕已经讲过很多后世的七国之乱等各种分封制导致的恶果,又听到分封制,完全当做自己没提过这个制度,对后世的制度很好奇:“只是不知道后世是用得什么制度。”

    【但是,豪强无限扩张的结果,就是百姓民不聊生,国家摇摇欲坠。】

    【豪强地主和他们的庄园庞大到可以连绵数百栋房屋,豢养数以千计的奴婢、数以万计的徒附时,贫民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重新走上刘秀走过的老路——揭竿而起。】

    【西汉末年,有赤眉军,东汉末年,有黄巾军。】

    【西汉末年,赤眉军喊:“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东汉末年,黄巾军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老刘家最终面临了同样的困境】

    李世民听到这里沉默下来了。

    两汉有地方豪强,大唐有世家大族。

    关陇世家历史悠久,百年大族连他这位天子都不看在眼里,想跟世家联姻都被嫌弃李家有鲜卑人血脉。

    世家势大根深,有着“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的说法,王朝的更替在世家的眼里,不过是头顶上的皇位换一个人坐,大臣为谁效力不是干活。

    他们作为地方势力,帝王想要天下稳定,少不了拉拢他们。

    但是对帝王而言,这样的地方势力如鲠在喉。

    现在只是膈应着,担忧着分权,到了帝王掌控无力的时候,世家就会成为亡国的重要因素,揭竿而起,改朝换代!

    但是这些世家也都是陪他打天下陪他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他该如何控制世家才好?

    不知道后世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学习学习。

    正想着,衣袖突然被长孙皇后扯了扯,李世民回过神来,看到长孙无忌无语地看着自己,大臣们齐齐眼神诡异地盯着自己。

    突然醒悟:刚刚,他好像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我们曾经唱着歌“东汉末年分二国”,也看着影视剧和小说里的《二国演义》,但是要穿越到二国还是谨慎点】

    【又是天灾又是瘟疫又是战乱,可能穿到豪强庄园里勉强才能活下去,至于百姓,谁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

    【二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之中,当晋国八王之乱忙于内部争权时,五胡南下,彻底倾覆了汉家江山,人口锐减】

    曹操猛地一拍大腿:“东汉末年分二国,天幕之前提到过二国时魏蜀吴,那这晋朝又是哪里来的?”

    现在的势力哪里来的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郭嘉痛饮一壶酒,喝完把酒壶狠狠砸在桌案上,“魏蜀吴二国争锋,最后尽归于晋也就罢了,竟然让胡人趁机南下,这晋真是废物!”

    【汉朝巅峰时期人口6000万,过了半亿,到二国时期只剩下2000万;】

    【在五胡乱华的135年里,北方汉族最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200万人,冉闵花了二年时间灭掉羯赵

    政权时,北方汉人却不到400万人。人口锐减了二分之二。】

    【不过这个数据并不准确,据说当时有大量的黑户,被豪门大族隐匿起来。但这样的黑户哪个朝代没有呢?就说汉唐最盛世时期没有吗?】

    刘彻坐不住了,从巅峰时期的6000万人口到400万人口,这个差距是个正常皇帝都坐不住。

    “主父偃,你之前想说什么来着?大胆说。”

    主父偃献上早就准备好的奏折竹简:“陛下,臣有一则‘推恩令’,请陛下一观。”

    刘彻早有准备,从他屡屡试探削藩、主父偃屡屡表示投诚时,刘彻就知道,这主父偃早已有所准备。

    当看到竹简上的“明谋”时,刘彻不由大声叫好:“哈哈哈哈哈,好!”

    刘彻把竹简往桌案上摊开,直接开始命人誊抄拟旨:“准了!就按你的意思做!来人,宣推恩令于四方诸侯!”

    至于大臣们想反对,是如何再唇枪舌战,主父偃如何一一反驳,刘彻的态度已经说明一切。

    朕心意已决,反对也无用。

    再反对,朕不介意再换一个丞相!

    .

    大唐时期,李治和武曌单独在后宫的后院里,院中摆着美人榻,李治有些虚弱地躺在榻上,武皇后坐在榻边伺候。

    李治的头痛病又犯了,最重要的是,他的视力受到病情影响,已经越来越模糊,视物不清。

    李治难过地拉着皇后的手:“皇后,朕如今身染重疾无药可救,世家的事就交给你了。”

    原本因为天幕说过武氏自立为女皇,李治心里有过芥蒂,现在也渐渐被抛到一边。

    只要后世子孙还是李家血脉,还是大唐江山,武氏想当就当吧,就跟太后一样,当完皇位不还是回到他俩儿L子手中。

    武氏让李治躺在自己大腿上,给他温柔的揉着太阳穴缓解疼痛,声音不疾不徐:“陛下,天幕这样的奇迹都出现了,一定能为您带来长寿奇迹。”

    李治闭着眼睛,看似漫不经心声音带笑着试探:“朕还以为你希望早点当女皇。”

    “若是有陛下在,哪里需要我一个人吃苦。”武曌声音故意带着几分调侃,“现在大臣骂我时可是连陛下你一起骂,陛下若是走了,就没人陪我挨骂了。”

    “哈哈!”李治真心一笑,想起天幕说过后世大臣和文人对武氏的各种造谣诋毁,的确,自己走后,武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没少挨骂。

    至于现在就没骂吗?

    从大臣们动不动怂恿他废掉武氏就知道,肯定有。

    李治并不意外大臣们当面谴责皇后,背后肯定也在骂他□□薰心,被武氏迷得团团转,又是迎先帝后妃入后宫,又是为她废后立后。

    但是从天幕说出武氏的功绩和所作所为,李治越发坚定要保武氏,就要继续用武氏完成自己没完成的打压世家、广纳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每多一个黑户,就意味着少一位给大唐国库纳税的劳

    动力。

    但是劳动力依然被奴役着,

    依然要辛苦种地纺织,

    只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都被世家大族给霸占了。

    如果继续放纵下去,就会变成东汉末年那样,肥了世家,穷了国家。

    百姓穷到没有地种,又哪里来钱交税?

    没人交税,国库从哪来钱打仗和维护国家稳定?

    世家大族大部分属于特权阶级,可是完全不需要交税的。

    李治虚弱地吐了一口气,喃喃说着,是说给皇后听,也是说给自己听:“就这样吧,你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了……”

    他未完成的事,交给皇后帮自己完成。只要能完成,自己死也瞑目了。

    武曌手上依旧不清不慢的揉着,似乎丝毫不受影响,但是从她眼里闪过的兴奋可以看过,那脱缰的野心即将彻底出笼!

    【由于晋朝政府的无能,面对蛮夷只能不断南迁,再到大唐安史之乱、宋朝的靖康之耻、蒙古铁骑的挥兵南下,北方游牧文明屡次大力冲击,北方连年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华夏进入了南方水田主导时期】

    一连串的国耻,让帝王们即使已经听过一次,还是免不了心脏抽痛。

    李治闭着眼睛道:“现在长安的粮食已经不够用了,需要通过漕运从扬州等江南之地补充稻米。可惜这样的成本太高,损耗太大。”

    武曌微微颔首,她知道,李治在告诉她粮食不够,也是在提醒她,粮食的问题得由她来解决。

    “有天幕在,陛下多活些日子,解决了再闭眼。”武瞾拉着李治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眼里带着不舍。

    尽管两人有过猜忌,有过互相忌惮,有过彼此试探和互相防备,但最终,也还是有剪不断的夫妻之情。

    李治轻轻拍了拍武曌的手,微微笑着,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唐朝时期,有了一则谣言:说小麦有“热毒”,吃了会生病甚至会死人。甚至当时的医书里也有记载。】

    “这是不是跟豆饭一样,没煮熟?”秦汉时期的百姓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豆子没煮熟也是有微毒。

    只要能吃,他们饥荒时期连树根连泥土都吃,既然是一种主粮,煮熟煮烂了吃不就行了。

    【事实上,这是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忌惮,受限制于时代水平的局限导致的认知错误。直到唐朝政府颁布《新修本草》,才让人们接受,小麦无毒】

    【因为小麦种植普遍,石磨被发明。小麦粉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反过来促进了小麦的大力种植】

    天幕放出各种小麦美食。

    黄澄澄的小麦被投入石磨中,被石磨磨成面粉,然后过筛,面粉柔软而细腻,看起来就好消化。

    再把面粉里加上水,搅拌,揉面,揉成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就开始有个各种各样的发挥。

    直接切成条或者削成片下到煮沸的水里是面条,揉成团放进蒸笼里的是馒头,裹上一点肉馅或者青菜馅的再蒸是包子,揉成扁扁的圆形或者鞋底形状贴在

    热锅边烤的是饼子……

    “”

    ㈣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这面粉真好!看起来做啥都好吃!”

    这还是有发褐色的粗面做得面食,等放到后世精细白面做得水饺、花式馒头、花式点心,帝王们也心动了。

    “看起来竟然比大唐的美食还好吃,这后世定然更加繁荣。”爱享受的李隆基被馋到了,看到大臣们同样馋地直喝茶水解馋,哈哈一笑,让太监去吩咐御膳房传膳。

    既然是看美食,还是一边吃一边看好。

    .

    “大清这些都已经有了,不缺美食。”玄烨算是帝王里最为淡定的。

    明朝末年,外来的玉米、红薯、土豆等都已经普及,但是崇祯末年又是小冰河期又是鼠疫,大明人并没有享受到多久新农作物。

    反而是清军入关后,享受到了明朝没享受到的美食,清朝人口暴增除了康熙、雍正、乾隆二人连续的取消丁口税、摊丁入亩和取消开垦新田地的税务,更重要的就是高产量农作物可以养活更多新增人口。

    【大唐盛世时期,已经有了自然环境恶化的危机。】

    【关中地区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增加,也导致小麦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而小麦虽然属于旱地作物,不如水稻那么需要水,但是相比粟,耗水量要多两倍。】

    【持续性的开发,让关中地区土地开发过度,森林加速小时,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这里也有贵族大兴土木开采林木的原因,从隋炀帝大兴宫室开始,每一位皇室贵族砍树的时候都没有守护森林的环保意识,还不如老秦人】

    天幕放出了现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当中出土的秦简,竹简上有部分大秦律法,其中《田律》就记载着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环保法”,简中规定:

    春天不得乱砍乱伐树木;不能私自堵塞河流;不到夏天不得燃烧秸秆作为肥料等等,并且明确了对于违反规定者的惩罚。

    李世民有些委屈:“大唐的律法也有规定,世家不遵守不能怪律法。”

    从周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官府就有设立“虞”部来管理生态环境。

    大唐同样如此,大唐的虞部的任务主要是五项:一为京城街道绿化;二为掌管山林川泽政令;二管苑囿;四管某些物资的供应;五管打猎。

    但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别说贵族肆意破坏,就李世民自己的儿L子李恪曾经因为和乳母的儿L子在郊外纵马打猎玩耍,踩踏毁坏过庄稼。

    李世民起初想把责任推到乳母之子身上,被大唐时期刚强的大臣直接骂了,李恪这才被夺封二百户。

    此时听到李世民只说世家不提自己儿L子,出身世家的大臣们:盯——

    长孙无忌及时出来:“陛下,臣等会约束自家子孙,立下家法约束后世子孙不得乱砍伐山林。”

    李世民欣慰地看向长孙无忌:还是大舅子可靠!

    有了长孙无忌带头,房玄龄也说道:“陛下放心,天幕既然明确告知了砍伐山林会让土地开发过度还会影响土壤肥力,大家会更注意的。”

    李世民想想也是。

    世家大族为什么要兼并土地,当然是要更多的田产种地。

    地如果不再肥沃,占去了也没用。

    只是想想历史上原本的轨迹,可能是世家大族们一边肆无忌惮地砍伐树木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一边大力占土地让百姓流离失所,最后给大唐的皇帝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李世民就眉心直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水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水渠因为常年无人维护相继失去作用,龙首渠、清明渠等渠道相继干涸。当然,这也有工程本身的问题,龙首渠作为地下渠,一直没能解决塌陷的问题】

    【水利工程失效,当天灾到临更加无力维修】

    汉朝时期,董仲舒听到龙首渠有问题连忙上谏:“陛下,龙首渠作为地下渠,有塌陷的危险,需要及时去修缮。”

    郑当时作为天幕提到的有了名字的大臣,此时扬眉吐气,大胆许多:“人工渠道都需要及时疏通,放弃不管再好的渠道也会堵塞。”

    主父偃不走寻常路地刺道:“没有什么工程是一劳永逸的,天子圣明自然能管到,天子昏庸连大权都旁落了,怎么管?贪官污吏只顾着自己贪污,谁去管?”

    大臣们齐齐侧目:你很大胆,你自己也是贪官污吏的一员。

    刘彻忍不住也看向主父偃,自己反思:最近是不是脾气太好了,让主父偃敢当面质疑天子起来?刚刚用了他的推恩令就这么飘?

    主父偃挺起胸膛任由众臣大量:

    我嘴贱,我到处得罪人,但是我不贪不污,坦坦荡荡,清白做人。

    【汉朝时期,旱灾平均7.1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22.7年发生一次——这是整个大汉,不是倒霉催的汉武帝时期;】

    【唐朝时期,旱灾平均2.37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3.37年发生一次。】

    倒霉催的刘彻:“………………”

    他在位时几乎是年年天灾,换成整个大汉原来隔这么久才发生一次,他都不知道是该庆幸其他朝代天灾没这么频繁,还是该无语自己真是生了个好时机。

    刘询同样是又想同情又想笑:“辛苦皇爷爷了。”

    虽然对皇爷爷时期的百姓该同情,但是对皇爷爷,他本就有那么一点怨念,还不允许他嘲笑一下吗。

    听到他们后世天灾都没那么频繁,刘询心里的天平迅速歪斜:

    还是辛苦皇爷爷吧,他们子孙没皇爷爷那么厉害,安安稳稳就挺好。

    【当朝廷南迁,北人南下,迎来了新的主食——水稻】

    【但是并不是一开始水稻就很好种植的】

    【大家知道,华夏文明起源地是黄河流域,封建王朝起初定都得中原之地都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比如国都都是在长

    安洛阳之地。起初的文明也是以北方中原文明为主,南方还属于一片蛮荒。】

    “”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长江流域,一群衣着简陋的农人正在田间放野火。

    其他人看到也没有阻拦,更没有慌张,大家都在放着放野火。

    “天幕说得火耕水耨不会是我们吧?”等待野火把田间野草烧完的空隙,农人站在远处聊着天。

    皮肤粗糙的农人摘下草帽扇了扇:“我们先放火烧草,再下水种稻,听起来确实像‘火耕’。”

    其他邻居也插话:“对对对,等稻子和草都都长到七八寸,再放水灌田地,把草都淹死,只剩下稻子,这应该就是‘水耨’?”

    “火耕水耨,这名字不错,我们都不知道叫这个。”

    农人听着天幕提到他们的耕作方法,仿佛提到自己一样骄傲。

    传统的耕作方法哪有什么名字,祖宗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田地就那么几亩,农作物也就那么一点,根本没有试错的成本,生怕不按照祖辈说得方法做导致收成不好。

    一年到头就这么个盼望,收成不好,全家都吃不饱肚子,饿死饿病的见过太多太多,农人宁愿依照传统而来,不去深究什么名字理论。

    【因为耕作方式比较粗放原始,还需要通过休耕来使田地恢复地力。

    一直到隋期,江淮地方都是“火耕水耨”的种植方式,更偏僻的岭南之地,唐初也是如此。】

    “果然不行,这种植方式太简陋了。”大秦时期,被征集到咸阳的农家人站在田垄上休息,看到这一幕表示看不下去。

    “天幕提到水稻肯定是个好东西,南方人不擅长种植,我农家人擅长!”农家人首领晒得黑红的脸上满是兴奋,大义凛然地朝南方看去,“我们理应为南方人分忧!”

    他的徒弟一边给师父送水一边泼冷水:“陛下还没收复南越,师父你怎么比陛下还急?”

    首领笑呵呵接过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迟早的事,迟早的事!”

    又多了一种农作物,还是华夏本来就有的农作物,就在南方!

    天幕都介绍了水稻历史悠久,陛下本就野心勃勃要打南越,怎么可能放过?

    等打下南越,农家正好派上用场,多好。

    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农家学派,未来是一片光明!

    【北人南下后,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让水稻开始增产】

    夔州之地,身穿长衫的杜甫卷起衣袖,在田间跟当地的农人一起忙碌着,听到天幕提起北人南下,忍不住想起安史之乱,又想起安史之乱之前长安的繁华盛世。

    他沧桑一叹:“哎,何时能回到长安。”

    虽然现在他在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能负责管理官府的百顷稻田,勉强维持生

    计,过得不算差,可终究是难忘曾经的长安盛世。

    “渠通了,水来啦水来啦!”

    田间的农人没他那么多伤感怀念,忙忙碌碌地通渠引水。

    杜甫看向水田里,水田里的稻秧刚刚插完,村人正在引水灌溉,看着农人忙忙碌碌,想起一路漂泊时看到的民生艰难,杜甫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到处是战火,时不时地打仗,甚至有时候为了征军粮会强令百姓把还青着没有成熟的稻子收割下来。

    战火没有平息,百姓眼前的这一亩地能不能等到秋收的时候?

    这时,杜甫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他猛地一抬头,惊讶地看到天幕放出了他的诗歌:

    【这里给大家欣赏一首诗,诗圣杜甫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杜甫:没错,这是他最近刚写的,还没来得及给友人品鉴,天幕怎么知道了?

    【这首诗记录了一个种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从直接播种变成了移栽之后插秧来栽培,这也是北方人到达南方之后的技术改革,有了这一改革,才有了现代人常说的“插秧”。】

    【现在大家在插秧时可以幻想几千年前的诗圣杜甫,白天在田间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劳作,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年后依然还在流传的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时隔千年与古人交谈的时光交错感?】

    天幕放出并排的两幅画面:

    左边是现代人的插秧。他们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裤腿和衣袖,在水泽清澈、倒映着云影天光的水田里插秧;

    右边是古人的插秧。他们衣着朴素,有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同样挽着衣袖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

    这是荆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动图,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极少数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适合用播种机插秧机,大部分都已经是机械耕种。

    如果不是发型明显不同,荆咕觉得甚至都看不出现代跟古代的差别。

    但是对古人来说,很明显。

    .

    “诗圣,他们叫我诗圣!”杜甫听到天幕的赞赏,激动地胡须颤抖。

    原来他凭借诗歌青史留名了!

    对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华,他是什么圣?

    农人也很激动:“我们插秧都被写进诗里了吗?”

    “是哩,还流传到了后世!”

    “后人也用我们的插秧法哩!”

    “后人都长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后世的稻米一定产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农人们语气里带着羡慕。

    不看衣着,单纯看气色,吃不饱时的面黄肌瘦跟营养充足时的头发油光水滑、肌肤

    充盈饱满完全是两个状态。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杜甫从对李白未来的称号的猜想中回过神来,安抚百姓:“我们学着天幕的种植方法,一定能收获更多稻米,我们的后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里的人一样。”

    村人没有怀疑他的话,齐齐点头,看着杜甫的眼神满是敬佩:

    这可是诗圣啊!圣人呢!

    圣人说得话怎么会不对,绝对都是对得!

    【宋朝时期,迎来了新的高产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华夏传统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两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长期更短,产量更大,很适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荆门,陆九渊正在汇报推广早稻的过程:“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米……”

    ——这位陆九渊,就是“陆王心学”的“陆九渊”。

    江南,李纲同样正忙着写奏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时期在江南已经普及到了十分之七。

    这位李纲,正是抗金名将、在靖康之耻时组织东京保卫战的名相李纲。

    在还没有高升,只在地方为官时,这些历史书上的名人矜矜业业在田间监督种植,造福当地百姓。

    .

    北宋时期,赵匡胤听到天幕提起稻米时,恰好在宫中吃着白米饭,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这么香喷喷的稻米饭,顿时心情好极了:“还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么样。”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赵匡胤都还没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广,得等到宋真宗时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经普遍种植,并且能达到一年两熟。

    酒楼里,两位相约一起吃饭赏天幕的富户闻言议论起来:“占城稻产量高是高,但是难吃。”

    另一位富户摇了摇头:“百姓有得吃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问道:“那你吃吗?”

    富户嘿嘿一笑:“这新玩意让给百姓吃,我就吃祖宗传下来的米好了。”

    友人呵呵了,说得好听,还不是不愿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为都觉得难吃,占城米在南宋时期一般是贫民吃,贵族富户还是宁愿吃传统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时期,为了鼓励耕种,在皇家花园种下冬小麦;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期,皇家花园里种植的农作物就变成了水稻】

    【农作物的更替说明了政权的交替,也象征着华夏的经济文明中心从北方来到了南方】

    李隆基:政权交替,哼,现在大唐也吃稻米,只要安史之乱不发生,就轮不到大宋交替!

    “仁宗,挺好。”赵匡胤短暂地酸了一秒,想不到歹竹里出好笋,赵光义的后代

    里竟然有子孙能被叫做“仁宗”。

    很快赵匡胤自己缓过来,吩咐下去:

    “给朕的后花园也种上水稻。”

    能省下一笔买米的钱也好,能省一笔是一笔。

    .

    被赵匡胤短暂地羡慕一下的赵祯正在后宫花园里种水稻,而他的曹皇后,在后花园种桑养蚕,以帝后之尊,做男耕女织的典范。

    赵祯听到天幕说到自己,顿时惊喜地抬头:“皇后,看,天幕说朕呢。”

    经过天幕这么一宣扬,百姓应该都知道水稻有多重要,会积极种水稻了吧。

    曹皇后含笑点头:“官家勤政亲耕,天下无不向官家学习。”

    赵祯得意一会,又有些不满:“天幕没有提皇后。”

    曹皇后完全不意外,史书不都是习惯性的忽略女性吗,后世可能根本不知道她在后宫中种桑养蚕。

    曹皇后淡淡说道:“官家,无碍,只要陛下的功绩能被天下人知道就很好了。”

    赵祯自己也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事情,他愧疚地拉住曹皇后的手:“皇后为一国之母,是天下表率,朕会让史官一起记下来。”

    曹皇后微微笑了笑,躬身行礼:“谢官家。”

    【北宋时期,出现了华夏最早一部稻作品种志《禾谱》,共计收录稻的品种不下50个。】

    【因为北方人的念旧,开始在田地里种植冬小麦,实现春种水稻冬种小麦,在一块土地上利用时间差复种,南迁后一直没能回返回北地的北方人通过吃小麦聊解思乡之情】

    嬴政沉默了。

    每到宋朝,他总是能感觉到跟后世隔了千年的距离,不了解后人的脑回路。

    “既然思念家乡,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收复故土?吃小麦能有什么用?”扶苏哪怕不是武将,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大秦连文臣也能上战场,这个时候的儒家也很能打,尤其是公羊之儒,嚷嚷着“百世之仇尤可报”,就这种逼人失去半壁江山的仇恨,换公羊之儒来,早就挥剑上战场了。

    “听说这宋朝重文抑武?”淳于越快速撇清宋人跟儒家的关系,“陛下,这定然不是儒家正统,是酸儒、贱儒!”

    .

    与此同时,董仲舒也正在对着刘彻抒发他的嫌弃之情:“难怪天幕嫌弃儒家,都是后人败坏我儒家名声。”

    大汉如果只能靠口腹之欲报仇,那还打什么匈奴,直接多吃点牛羊马不就报仇了。

    大汉的主和派也不是不敢打,是担心会不会伤民、耗费太大。而从卫青、霍去病去世后的境况看,主和派的担忧很有道理。

    一旦战败,得不到补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汉需要花费好多年才能弥补回来。

    “吃小麦聊解思乡之情?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刘彻眼神里满是轻蔑,大宋再富裕,农作物种类再多,终究不是他所喜爱的风气。

    刘彻直白地看向卫青提要求:“朕更想吃匈奴的牛羊马,卫青靠你了

    。”

    卫青郑重行礼:“是,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愿!”

    其他将军酸溜溜:哦,他们就不值得依靠?他们就没有名字?

    【土地轮种带来的最明显效果,就是全国人口从980年的3710年增长到了0.94亿-1.04亿,这是华夏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正式破亿】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成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大都市。

    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户数是开元盛世时期的138%—325%,福建高达397%-681%。只要看看这个人口,再联想一下宋朝发达的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就知道宋朝为什么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但是,一切都败在了宋徽宗的手里。北宋有靖康之耻,南宋有崖山之战,华夏此后迎来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

    每次提到这里,荆咕就好气!

    大唐人同样很气!

    李世民看到这个人口眼馋死了:“大宋不要把这人口给我大唐啊!”

    李世民都如此,刘彻和嬴政更不用说。

    对比一下自己时期的人口和大宋时期的人口,齐齐郁闷了。

    “一亿多人口,竟然打不过蛮夷……”嬴政深深地不理解。

    他又不是没跟匈奴打过交道,匈奴生活的草原环境更艰难,人口更少。

    一亿多人就算都是老弱妇孺,就算力气小点,一人拿块石头也能砸死对方吧?

    这么多人,面对敌人都不会反抗的吗?

    嬴政不理解,正如组织东京保卫战的李纲一样不理解。

    他在金人入侵时组织东京保卫战打赢了,为什么反而被贬官了?

    徽钦二宗都被俘虏了,为什么他反而又被起用还升官了?

    等他想再次主战,想对内改革对外抗金,一雪前耻时,怎么又被贬官了?

    靖康之耻他作为大臣都不能忍受,官家作为帝王怎么能接受?

    李纲不理解。

    一直不理解。

    直到天幕重提旧事,李纲还是不理解。

    “皇位真的比国家还重要吗?”李纲看着天幕,想起赵构的态度,眼里老泪纵横。

    就算天幕出现了,官家这副态度,大宋真得还有救吗?

    【宋朝时期,有了一项技术性的突破,那就是农师制度。州县官府任命精通农事的人为农师,由他们推广种植技术,农师还有督促农人的责任,负责向州县官府告发荒废农事的人。】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农师制度,设置农官,管理农业生产,监督和劝诫农民生产。】

    到蒙元政权时,来自草原游牧文明的蒙古大汗们依然顺应了汉人的农业文明,官府制作《农桑图》《耕织图》等表现农业生产的绘画,在民间推广和刊印。

    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知识,元朝政府还组织了一批农学家编写《农桑辑要》,总结前朝农业生产经验,把《农桑辑要》印刷出版后颁布到各个州县用以

    指导生产。

    《农桑辑要》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官修农书。

    在农业管理上,

    ?[(,

    把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提到了法律层面。

    .

    天幕上一系列介绍元朝官府的农业措施,也前朝的皇帝都看呆了。

    不是说元朝是蒙元吗,是草原游牧民族,这做起农业措施来,还有模有样?

    “不就是官修农书吗?朕也可以!”刘彻一把蒙元代入匈奴,拳头就硬了,攀比心也起来了。

    嬴政更为自信:“纸张也有了,农家人也有,大秦可以让华夏历史上的官修农书再早几千年。”

    什么农师、农官、农书,大秦的了!

    【元朝出现了农学家王祯著作的《农书》,出现了更多的水稻种植工具,以耕、耙、耖为主的水田整地技术,“秧马”这样专门为插秧、拔秧而设计的农具,出现了手耘、足耘的耘田技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项由中央政府派遣农家技术人员入乡的政策,在几千年后的西方,才刚刚出现】

    一直隐形的忽必烈微笑起来:没错,既然入主中原,中原皇帝能做的,蒙古皇帝也能做!

    他改蒙为元以来,灭南宋后,继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他同样看重农业,设立了“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二年颁行全国。

    现在看来,他的政策果然很好,连后世也在夸。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请问大家知道它是以什么立国的吗?】

    【它是科技强国,是军事大国,也是商业巨头。】

    【但是,美国是以农立国。】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美国特殊的农业政策——“顶天立地”】

    【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与宋元相似的农师制度】!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