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75 章 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西方人甚至曾经因为翻译出错,误以为指南针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因为他们将《萍州可谈》里的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误把“甲令”翻译成阿拉伯船长的名字,得出结论是阿拉伯海船来往宋朝时使用指南针,是阿拉伯人将指南针技术带到了华夏。】

    正高兴自己的书在后世的东西方都很畅销的朱彧听到这样的翻译,顿时一懵:???

    “不会翻译你别翻译啊,我好好的一本书,被你们翻译成啥样了!甲令分明是‘朝廷命令’的意思,哪里像人名了?”

    朱彧与阿拉伯商人多有来往,《萍州可谈》里也的确记载了当时大宋与大食,也就是天幕中所说的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往来和民俗风情,还有关于宗教的轶事记录。但是大食人的名字也不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翻译的?

    【这是个很大的谬误,因为宋朝时期的阿拉伯商船其实船体狭小,根本无法容纳数百人,当时能来往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船只有华夏的海船。】

    【就连阿拉伯人晚了一个世纪以后写出的著作《奇闻录》里记载,作者穆罕默德·奥菲乘船在海上旅行时,亲眼看到船长用凹形的鱼状铁片放在水盆中指示方向。船长还跟他解释,用磁石摩擦铁片,铁片就会具有磁性。

    这是最早提到指南针的阿拉伯文献,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就是北宋《武经总要》里提到的“指南鱼”。】

    赵祯连连点头。

    “没错,这大食人分明是学得大宋,怎么能说是大宋学大食。”

    想到大宋如今与海外贸易频繁,赵祯提醒众人:“大宋文化外传时还是得提醒番客,我大宋的知识可不能总被人误会是外来文化。”

    说到这里,文臣们就有话说了。

    “没错,还是得增强番客对大宋的认可度,不如让他们来学大宋文化?”

    “选拔对大宋更认可的番客为官。”

    ……

    众人一番讨论,丞相韩琦轻哼一声:“没用的,现在不也是这样,有什么区别,那西方人还不是误会了。让我说,三人成虎,让别人中转都会传错,得自己亲自去交易,亲自去说!”

    一句话让大家齐齐闭嘴。

    亲自交易,说得容易,谁去?

    韩琦与范仲淹对视一眼,二人不仅是文臣,也是曾经宋夏战争中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有很高威望的武官,人称“韩范”。

    韩琦和范仲淹齐齐上前一步,还有富弼,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陛下,臣请求新政改革!”

    .

    “这宋朝果然经济繁荣,什么都发达。”李世民颇为羡慕。

    贞观年间,国库穷得很,他身为帝王,行宫除了主殿许多偏殿还是茅草屋顶,后妃和子女也都节衣缩食,皇后也跟着一起受苦。

    李世民怜惜地看向长孙皇后,

    却见长孙皇后愧疚地摸了摸李承乾的头。

    不光是帝后节俭,在这艰难的几年,刚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也要跟着一起做表率。

    太子东宫也比较简陋,太子奶娘几次提议要给东宫多添置点符合太子身份的贵重装饰,都被长孙皇后拒绝了。

    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渭水之盟,不光国库紧张,李世民的名声也不是很好,被前太子、太上皇的旧党盯着,而且太上皇还健在,越发不敢奢靡铺张,李世民的皇位坐的如履薄冰,后宫的妻妾儿女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长孙无忌轻咳了一声,示意两夫妻当着众臣的面收敛着点。

    李世民从善如流收回视线,接着说起大宋:“这宋朝经济上当时的全世界最富裕,书籍上也不缺兵书,海船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他们为什么还打不赢番邦小国?番邦小国再厉害,后面入主中原的也不是他们。”

    长孙无忌配合道:“没错,臣记得灭亡宋朝的是元朝,说是蒙古草原民族。”

    “呵,不过是一群菜鸡互啄,都垃圾呗。”尉迟敬德不屑道,“也就是在宋朝,若是在大唐,早就挨个灭掉。”

    别说那什么辽金西夏,就算突厥人搞突袭,他也没带怕的。

    等过个几年,迟早把突厥灭掉!

    .

    明朝同样说起宋朝,蒙元灭亡了大宋,大明把蒙元赶回草原上,朱元璋连改名字都取含义“诛杀元朝,灭其国器”,对蒙元可谓是深恶痛绝。

    “挣得钱用来交岁币,兵书写了有什么用,根本不给将士看,海船得给皇帝海上逃跑,当然得修得好点。”

    熟知宋朝历史的朱元璋冷嘲热讽道。

    朱棣相当自信:“大明日后的海船一定比大宋更厉害!”

    一定能走得更远!

    【指南针最初传往西方时,因为不知道指南针的原理,以致于船员根本不敢使用,船长把指南针做成小小的匣子,随身携带,自己私下偷偷看。】

    西方海船上,一群衣着脏兮兮的水手一边擦着船上的甲板,一边在偷偷说悄悄话。

    “我跟你们说,船长是个巫师,会把我们送给魔鬼!”一个胡子头发脏成一缕缕的水手,一边擦地一边往相熟的同伴身边凑。

    同伴昨晚又喝的一塌糊涂,现在还醉醺醺的红着鼻头,不耐烦道:“胡说八道什么。”

    脏胡子水手信誓旦旦:“真得,我亲眼看到船长偷偷做了巫术,拿着类似水晶球的东西,很多次了!”

    红鼻子水手被刺激的精神了点,也起了好奇心:“真的假的?”

    “真得,不信下次我带你去看。”脏胡子靠近了点,身上的味道熏得红鼻子连连闪躲,脏胡子又靠近,“每次船长询问了魔鬼,都会要求我们调转方向,我怀疑,船长想把我们送去作为魔鬼的贡品!”

    正说话着,海面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层雾气。

    海雾虽然浓度不高,但是海面上本就茫茫一片没有参照物,看哪里都是水,起雾之后

    寻找方向更艰难了。

    红鼻子有些担心:“海上又起雾了,

    看不清方向。”

    脏胡子反而兴奋起来:“走!船长肯定要询问魔鬼,

    我带你去看。”

    两人故意装作趴在地上擦地板,往船长室的方向擦着擦着,就擦到了船长室的门口。

    脏胡子鬼鬼祟祟带着红鼻子趴在船长室的舷窗边:“你看!”

    红鼻子凑过去一看:还真是!

    船长拿着诡异的东西,一个巴掌大小的黄铜做的圆盘,里面垂下一根丝线,在晃荡着什么,看着都眼晕,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红鼻子水手早已被酒精烧去了理智,此时什么也没多想,嗷的一嗓子大喊出声:

    “大家快跑啊!船长是个邪恶的巫师!”

    .

    明朝,郑和的船队上,大家看得哈哈大笑。

    “原来番邦人也有很蠢的嘛!”

    “还挺胆小!”

    船员七嘴八舌吐槽着西方船员。

    郑和在一旁,手里拿着航海图细细观看,闻言笑了笑,也没阻拦。

    大明的宝船配置了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会指定专人在“针房”里观察罗盘,这些人被称为“火长”。

    因为海上方位极其重要,火长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全船人的生命安全,在选拔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在航路上也非常有用。

    【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很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够吸引铁,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出指南针,也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

    【当欧洲人掌握这一现象,以磁石制造指南针时,落后于华夏300余年;学会用人造磁石导航晚于华夏100余年。

    到后来,欧洲人最早使用的水罗盘,几乎与华夏的水罗盘一模一样,说不是华夏传过去的技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欧洲最早使用的水罗盘,是由阿拉伯人传入的指南鱼,与宋朝的指南鱼基本上一模一样。

    所以,欧洲很快就接受了水罗盘是华夏人发明的理论,但是对旱罗盘的发源一直有争议。

    【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从海路传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欧洲人把指南针加以改造,用钉子把磁针支在重心处,使支点的摩擦力减少,磁针可以自由转动,也不会掉落,更适合航海。】

    【明朝时期,这种指南针又传回华夏。】

    朱元璋脸色有些难看。

    他看不上的宋朝,科技文化都是流传海外,被海外学习模仿,怎么到了大明,反过来是模仿海外了?

    大明难道没有自己厉害的科技值得海外学习吗?

    【西方学者曾经有个观点,认为华夏只是发明了水罗盘,旱罗盘是西方发明的。】

    【但是,我们出土了有力的证据,驳斥了这个说法。】

    【1985年5月,考古学家从发现了南宋知军朱济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素烧瓷俑。其中两尊

    俑抱着带有指针的大罗盘,就是华夏古老的旱罗盘,大罗盘俑底座写有“张仙人”

    三字,根据史料推测,“张仙人”

    应该是一位风水师。】

    【也就是说,最迟在南宋期间,华夏已经有了旱罗盘。】

    南宋时期,正在邀请风水师勘探墓地的朱济南似哭又似笑。

    好消息,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坏消息,死后他的墓被挖了。

    此风水师正是天幕中提到的张仙人,他抚须一笑:“哈哈,多谢朱大人,老夫跟着一起在后世出名了。”

    【13世纪前半叶以前,欧洲人主要是使用宋朝传播过去的指南针,各种仿制和加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3世纪以后,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研究后,将华夏的旱罗盘改进,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了便携仪器,被欧洲的水手普遍使用。】

    欧洲人用钉子做支点的旱罗盘依然有缺陷,海船在风浪中大幅度摆动时,指针会过分倾斜靠在盘体上转不动。

    16世纪,欧洲人的航海罗盘开始出现了被称为“万向支架”的装置。

    “万向支架”是用两个直径略有差异的铜圈,小圈内切于大圈,用枢轴连接后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后把旱罗盘安放在内圈之中,看起来就像是行星与它的轨道。

    .

    “这个样子看起来像是浑天仪。”东汉时期,张衡想起自己制作的浑天仪说道。

    “这样好,无论船只怎么晃动,罗盘总会保持水平状态。”

    “这不就是被中香炉吗?”妻子怎么看怎么眼熟,突然想起了:“我们被子里用的香炉就是这样,怎么动香炉始终朝上。”

    孩子也受到启发:“还有那滚灯!滚灯也是不管怎么滚,蜡烛始终朝上!”

    张衡一愣:对啊,大汉原来已经有这“万向支架”了,也有磁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个适合海上使用的罗盘嘛。

    他想到立刻动手,妻子孩子觉得这次的磁石简单,也跟着一起去帮忙,玩得不亦乐乎。

    .

    唐朝时期,武曌正好收到下面上贡的一个小玩意,说是什么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不论怎么滚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撒出来。

    武曌拿着小巧精美的球形银香囊,在手上几番颠簸把玩,果然香料完全不会掉落,正感兴趣,让制作香炉的工匠来接受赏赐。

    工匠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刚刚走到大殿,就听到天幕上讲这“万向支架”,这一抬头一看,瞬间愣住了,下意识脱口而出:“就这?”

    武曌也没为工匠的失礼生气,听出了这位工匠的不屑,好奇道:“你也会?”

    “回陛下,我这银香囊,就是用的常平架。”工匠解释道,“哦,就是天幕上说得万向支架。”

    武曌起了兴趣。

    银香囊是可以打开添加香料的,她询问工匠后,打开香炉,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结构。

    它金属的外壳雕刻精美,有许多镂空的透气

    孔,

    内外两个金属环组成,

    两环用转轴连接起来,外环用过另一转轴联系着。

    三个转轴在三维空间中相互垂直,只要转轴灵活,香炉随意滚动着,炉缸可以做任何方向的旋转。由于受重力作用始终下垂,不管香炉如何滚动,里面的炉缸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不会洒落出来。

    武曌顿时高兴起来:“想不到我朝已经有能做这万向支架的能工巧匠,很好,日后你试试结合指南针一起做海上罗盘。成功者朕有重赏。”

    恰好,天幕也放出了武曌手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工匠控制不住地露出喜色:他这是要凭借这银香囊青史留名了吗?

    果然,天幕开始介绍。

    【这是大唐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在唐朝古墓中发现多枚,从史料中得知,杨贵妃也有同款。】

    【银香囊里面这些圆环和转轴,就是常平架装置,也就是欧洲人使用的“万向支架”——是的,它同样起源于华夏,从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汉朝往后历代都有制造,是现代陀螺仪的始祖,在古代叫做“常平架”,也叫做“平衡环”。】

    嬴政嘴唇紧绷,有些不开心。

    怎么什么都是从汉朝开始?

    汉承秦制,不应该从秦朝开始吗?

    大秦有墨家,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匠人,他就不信除了兵马俑什么都没留下。

    扶苏看出父亲的心思,低声道:“父皇,天幕曾说过,项羽火烧咸阳,火烧骊山墓……”

    也就是说,哪怕宫中珍藏了大秦最好的工艺品,也全部毁在大火里。

    嬴政被提起这件事,冷冷地看一眼扶苏:“是啊,朕都差点忘了,你被一道假圣旨勒令自杀然后就真自杀了。你一死了之,大秦后患无穷。”

    扶苏:“……”差点忘了,也有他的事。

    被骂的更羞愧了。

    “陛下,这平衡环不难,墨家可以做。”关键时刻,还是墨家巨子解救了扶苏。

    嬴政的脸色顿时好看了许多:“善。”

    还好,有天幕,这一世想必可以改变许多。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美人赋》,赋中描绘了一个迷人的场景:“金鉔薰笪,黼帐低垂”,意思是“金属环内含有燃烧着的香”。】

    【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这种平衡环装置,根据史料猜测,应该是工匠房风发明的,虽然他的记载不多。】

    刘彻喜笑颜开:“房风是吧?现在立刻去找!”

    总算有个能工巧匠是大汉的了,就算是他父亲祖父朝代的,只要后人还在,也可以找来使用。

    刘彻看司马相如也很满意:“长卿不错,多写点,你看你的赋还是很被后人喜爱的。”

    司马相如有些哭笑不得。

    他这算是被天幕夸奖了吗?

    虽然提到了,但好像是通过他的赋夸奖工匠。

    汲黯幽幽道:“知足吧,天幕提过我吗?我有说什么吗?”

    司马相如视线一扫,看到众多文臣武将酸溜溜的眼神,顿时心满意足。

    是啊,想这么多干什么,能被天幕提到的能有几个,他被天幕已经提了好几次,虽然又是研究他赋中的动物又是研究赋中的器物,但起码说明是在认真研读,他的赋有传到后世。

    这么一想,瞬间动力满满,他还可以写!

    【东汉末年,工匠丁缓改造了这种平衡环,不仅复原了西汉的被中香炉,还将平衡环运用于走马灯上。丁缓还创作出七轮扇,据记载,“连七轮,大皆径尺,一人运之,满堂寒战,”

    “”

    妻子也含笑看着丁缓:“你父亲就擅长这事,不然怎么那么多贵人请你爹做东西呢。”

    丁缓不善言语,挠了挠头笑了笑,正要埋头继续干活,就听到天幕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丁缓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头。

    妻子比他先反应过来:“是在说你!还有你的七轮扇!”

    丁缓抿了抿唇,腼腆地笑了笑。

    儿子高兴道:“爹,我们以后的生意肯定会更好!”

    【可惜,七轮扇如今已经失传了,只能通过史料的文字猜测七轮扇,不知道它是否与现代的螺旋桨或者是现代风扇有没有关系。这也是古代的常态,把工匠当做仆人使唤,把工匠辛苦的发明当做“奇技淫巧”,我们不珍惜,自有别人珍惜。】

    一席话,说得天幕下众多工匠齐齐沉默了。

    是啊,虽然名义上说“士农工商”,看起来工匠仿佛比商人地位高点,实际上不过是为他人做工。

    贵人只把他们辛苦钻研的活计当做“小道”,好一点的给点钱打发了,恶一点的看上谁家技术直接抢过去也不是没有。

    匠人能怎么样,怎么斗得过贵人,还不是任人摆布,要么卖力气,要么卖命。

    不止后世,在墨家尚存的秦朝,墨家人同样沉默了。

    如果不是天幕出现,表现出对墨家的重视,恐怕他们也会沦落成为工具人。

    墨家曾经也是显学,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有自己一呼百应的首领和遍布天下的门人。

    但是墨子去世后先是墨家内部的分裂,随后是各国的战争,死伤无数之后,一统天下的秦朝更重视法家,楚墨和齐墨根本不愿意为秦始皇效力,也让剩下的秦墨沦为帝王的工匠。

    墨家巨子感激地看向天幕:还好有

    天幕,重新唤起了始皇帝对墨家的重视,剩下的楚墨和齐墨也想开了,纷纷汇聚咸阳,才让墨家重新兴盛起来。

    ⒋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不断优化后的指南针,让西方走向了大航海时代。】

    曾经的西方海船,走不出太远。

    后来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依赖的航海技术几乎全部来自海外:从华夏传入的指南针,从□□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而来的大三角帆技术等等。

    再加上当时的欧洲皇室对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的渴望作为动力,欧洲国家相继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可以说,是华夏的科技和吸引力,促进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也促成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各国航海家纷纷借着指南针的便利,不断探险,开辟海上新航路。

    他们发现了新大陆,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并且,找到了曾经向往已久的东方宝地——华夏!

    .

    “竟然是用我们发明的指南针来找到我们的位置!”没什么存在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时候坐不住了。

    天幕明明白白说过,在他在位期间,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并且兵临沿海,占据了大明的地盘。

    他现在也顾不上修道了,躺平也躺不下去了,大明本就有不少传教士,就怕传教士也看到天幕,知道他不理朝政里应外合把大明提前灭了,这样自己就成了大明的罪人。

    他只是想偷懒,想躲开那些烦人的大臣,不是想当亡国之君!

    “还好,不是大明的海图流传出去。”朱翊钧这时候还心存侥幸。

    首辅申时行立刻道:“陛下,海外有高产粮食,还有大量的金银矿产和宝藏,大明既然本就有指南针、平衡仪和宝船,大明应该先发制人!”

    朱翊钧根本不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压根不想多事,犹犹豫豫拿祖宗之法说事:“高祖有规矩,不可大兴征伐。而且郑和下西洋太耗费国库……”

    吏部尚书杨巍是个炮筒子,他直接对怼道:“是是是,我们不出兵,等人家打到家门口再割地赔款,那时就不耗费国库?陛下你是打算用你的私库赔款吗?”

    朱翊钧瞬间一个激灵。

    开什么玩笑,他的私库炼丹都不够,赔什么赔!

    “嗯,那就先筹备起来吧。”朱翊钧立刻改口,反正是户部拨款,是官员出海,也不要他管什么事。

    一群大臣们彼此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

    虽然在天幕的刺激下皇上来上朝了,目前看来也没好到哪里去,天幕怎么不再来狠一点的刺激?

    【再往后,指南针离不开万向支架,这个一度被华夏人遗忘的平衡环,开始迅速发展,甚至开始取代指南针】

    【19世纪中叶,经历过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了“蒸汽时代”。

    西方的船只鸟枪换大炮,发明了以蒸汽机驱动的轮船

    ,同时钢铁也大量作为造船材料。】

    天幕放出了对比图。

    在宋朝时期,华夏的海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大明郑和下西洋时,郑和的大明宝船同样是高大威武,远远超过西方同时代的海船。

    但是,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

    瓦特看着家中水壶烧水,水蒸气把水壶的盖子推起来,询问祖母:“为什么水蒸气会把水壶盖子顶起来?”

    祖母道:“因为水开了。”

    瓦特:“那为什么水开了就有水蒸气?水蒸气又为什么可以把水壶盖子顶起来?”

    祖母不耐烦了:“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去把水装好。”

    瓦特却还在喋喋不休:“水蒸气可以推动水壶盖子,是否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又是否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祖母开始催促他干活,瓦特却着迷了一般,不断地思考着。

    这个问题从瓦特的童年,一直持续到长大成人。

    他不断地研究,开始沉迷于观察水壶烧水,观察水被烧开时期变化,并且将之应用在自己的实验中。

    最终,瓦特在修理一台牛考门蒸汽机时,对这种机器发生了兴趣,联想起自己看到的现象,开始做出自己的改进。

    1769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

    1782年,瓦特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

    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然后,英国当时煤炭业发达,迅速开始将蒸汽机运用在轮船和火车上,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画面一转,出现了长长的火车。

    火车的车头里,工人用铁锹铲着大量的煤炭投入锅炉,不断烧着热水,然后通过烧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火车的动力。

    火车的烟囱冒出蒸汽,“呜呜呜——”,拉着长长的汽笛,轰隆隆开走了。

    长长的车身看起来像是一条黑色的钢铁巨龙,一下子载着西方的文明来了一个飞速前进。

    在陆地上,有火车。

    在海洋里,有蒸汽轮船。

    同样的巨大锅炉,同样的大量煤炭投入,同样的蒸汽。

    巨大的钢铁轮船“呜呜呜”叫着,开启了它的加速航行,英国第一个进入“汽船时代”,也开始了它进入“日不落帝国”的序幕。

    .

    “原来水壶烧水也有这样大的道理!”

    民间,同样在烧水的工匠看到瓦特小时候的提问思考,和长大后的改进蒸汽机,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工匠忍不住看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以后孩子的童言童语也要认真对待一下?

    “热水的水蒸气竟然可以代替船夫开船?”

    家里人不懂什么动力,但是能看得懂有了煤炭,那些船员不需要船桨也能开船,也不需要船帆。

    妻子看着天幕里黑漆漆的煤炭嘀咕:“天幕上

    的煤炭不就是石炭吗,我还嫌它烧起来有气味,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

    工匠摸了摸下巴,也开始思考:“这煤炭为什么烧起来会有奇怪的气味?会不会也有什么用处我们没发现?”

    .

    在朝堂之上,君臣们正在热议。

    “这石炭我大明也有啊!”

    “西方可以发明蒸汽机,我大明也可以!”

    “工匠果然得重视,那船,那车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假如运送的是军队……”

    虽然话没说完,但是所有人都能明白未尽之言。

    朱棣作为一位能征善战的皇帝,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机。

    “召集天下优秀工匠,研制这蒸汽机!”

    朱高炽欲言又止,朱棣瞪儿子:“这时候你还舍不得钱?”

    朱高炽摇头:“儿臣的意思是,听天幕的意思,那瓦特是改良蒸汽机,也就是说,在瓦特之前,西方已经有了蒸汽机。我们不如派人去西方抢,不是,买一些机械和书籍回来学习。”

    朱棣摸摸下巴,看着胖儿子的眼神意味深长起来。

    好小子,釜底抽薪啊,什么买,不就是想挖墙脚,机械,书籍,大明需要,西方的科技人才,同样需要!

    “准!”

    说完,朱棣想起刚出海的郑和:“天幕提到过工匠的重要性,还说过成吉思汗抢的工匠很有作用,不知道郑和懂不懂融会贯通一下,也给朕带来点惊喜?”

    郑和的船舶正好靠岸补给,看着天幕,被蒸汽船深深的震撼了。

    “大明要是有这船多好,我们估计好快就一个来回了。”他的心腹说道。

    郑和也想到了这里,但是转念一想,天幕说过西方工业革命是在清朝,离大明还远着,想抢都没地方抢。

    但是他又想到了里面的工匠,与朱棣想到了一起。

    “工匠果然很重要。”

    郑和对左右心腹道,“待日后我们去不同地方,带一些大明没有的工匠,陛下想必很喜欢。”

    心腹们激动道:“对,没准大明可以先有蒸汽船!”

    若是有了那蒸汽船,岂不是可以早去早回!

    出海潇洒,回家享受,想想都美~

    带着这样的期待,船员们再上船时,热情都高涨了许多,一个个吆喝着要去各地抢工匠,想提前拥有蒸汽船。

    【蒸汽轮船的优势是速度翻了许多倍,一日千里。但是对传统的磁性罗盘也有影响,因为靠近钢铁,磁性罗盘的指南性不可靠了。所以,他们又开始使用水罗盘,在罗盘内灌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可以减少外界震动对磁针的影响。】

    【再后来,人们发现了更好的替代品,那就是陀螺仪。】

    1907年美国人斯派瑞在一艘船上装上了陀螺仪,并且于1911年申报了专利。

    1921年,斯派瑞生产了依靠陀螺仪的自动掌握轮船行驶方向的控制装置,随后,又利用陀螺的定向性制成了减

    轻船舶颠簸的稳定器。

    1908年,德国人安休茨制成了第一架可以用于航行的陀螺仪,随后德国的海军在最早的潜水艇上和装甲军艇上装上了这种仪表。

    【前面说过,陀螺仪的先身就是平衡环。】

    【再让我们看看,发明了平衡环的华夏,在用平衡环干什么。】

    【清朝乾隆年间,民间已经有了大量的平衡装置,香球、球灯、银袋、滚球和香篮等等。被作为日月的象征用于每年舞龙队伍中,放在翻动的龙之前。】

    华夏的平衡仪一开始发明之后,是作为被中香炉,熏香作闺房之乐使用;

    到后面逐渐普及后,用在走马灯、滚灯上,节日时期增添节日趣味,给工匠赚点辛苦费。

    清朝时期,民间已经有了大量的平衡装置。

    但是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对工匠的态度依然是一如既往,于是平衡仪的用处依然没有改变。

    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舞龙或者舞狮。

    长长的舞龙前面,有人高高举着会滚动的绣球,作为日月的象征,不论绣球怎么滚动,始终保持着平衡。

    除了舞龙舞狮时候,还有更多的用处,做香球、球灯、银袋、香篮等等。

    用处很多,但都只属于娱乐之作。

    .

    弘历有些脸红。

    因为他也曾经去看过这样的舞龙,还大肆表扬,兴起了更昌盛的风气。

    嗯,不是他不重视工匠,他也不知道那滚灯绣球什么的里面有那么重要的平衡环。

    弘历自我安慰一番,下令召集工匠研究平衡环与武器如何结合,被文武百官一阵吹捧,瞬间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现如今,我们有了电子指南针,可以更精准的辨别方位。】

    手机上的指南针几乎是必备软件,而且可以精确到具体的多少多少度。

    南173°,东南146°,西南208°……

    【陀螺仪在后面被发扬光大,各种高科技如今都离不开它。】

    【在公元9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发展了新的平衡环原理,即由外而内施用动力,而不是由内而外地稳定中央物件,从而构成了那种西方的发明,即万向接头。正是这个发明导致当今汽车的自动动力传送。】

    从蒸汽时代的汽船开始,陀螺仪一直在不断地进化,被应用在了方方面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美国先后把陀螺仪用在飞机上,作为飞机倾斜与转弯德指示。

    1929年,美国人多里特开始应用无线电、陀螺水平仪、航向陀螺仪来控制飞行。

    1931年,美国人鲍格斯靠着陀螺仪定位,完成飞机盲目着陆,使在夜间与有云雾的天气下航行与降落成为可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把陀螺仪安装到导弹上来控制导弹的飞行,让导弹的精准度大幅度上升。

    .

    天幕

    已经出现过很多次“德国”和“美国”。

    每一次,都带着先进的军事武器,每一次,军事武器里都有华夏的影子。

    “我们自己明明有这些技术,为什么自己没应用上?”

    沈括发出遗憾地感慨。

    他因为喜爱各种技术会亲自去记录,可是还有大量的厉害工匠的厉害技术,没有被记录下来,也不被重视,就这么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只要一想到失传了,沈括比工匠还心痛!

    再一想到这些失传的技术,在本国不受重视,在海外却被人重视和研究,然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更厉害的武器,再用来攻打华夏!

    沈括气得大骂:“眼瞎啊!”

    宝藏就在眼前看不到,皇帝都在干什么!

    【到了现代,陀螺仪的应用越来越广。】

    【除了用于航母、航空、航天、潜水艇与火箭导航外,还大量用于坦克与火炮的稳定,攻击鱼雷与导弹的定向,车辆特别是单轨车辆的稳定,工作平台与测量仪器的稳定等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方面,陀螺仪被应用于摄像平台的稳定,以保证摄得影像的质量。】

    越往后,看着花样百出的陀螺仪,古人几乎完全看不出平衡环的影子。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平衡环的可使用性不仅仅是作为玩乐,还有军事武器。

    这也启发了天幕下众多古代工匠。

    平衡环并不难,许多厉害的工匠原本就会,不会的看一下天幕放出的香囊结构也差不多能揣摩出来。

    但是华夏古代的工匠,或者说是闭塞的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缺点,便是以经验为主,并不会深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直到天幕放出的种种科技成果,让他们打开眼界的同时,思维方式开始渐渐转变。

    【平衡环是两千多年以前华夏的发明,在不断地演变之后,在现在依然被派上许多用场。随着智能机器人的不断升级,各种高端科技领域的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用场。】

    【指南针看似已经退下历史的舞台,但是仍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磨灭。】

    【现在海上轮船已经有了无线电导航、雷达导航和卫星导航,精度精确到米,但是轮船上依然会配备一个传统罗盘。】

    天幕放出现代的轮船,高科技的显示屏才是真正的导航系统,但是依然会有一个看起来像是装饰品的传统罗盘。

    也可以说,它的确是装饰品,纪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象征着海船的发展史。

    【这个罗盘不再用于指引航海的方向,而是指引我们历史的方向。】

    【它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的历史在哪里,民族的根就在哪里,永远不会遗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