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87 章 武术与军事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技击”,汉朝成为“武艺”,清初称作“武术”,民国时期称为“国术”,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明清初期,是华夏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不仅出现了各大武林门派,各大拳种,还出现了类似少林寺这样的武林圣地,并且将武术与气功、儒佛道文化发生了交叉,出现了各种内外兼修的武术,以及大量的武术著作。】

    天幕上放出了一系列的影视剧的武林门派出场剪辑:

    一群身材健硕的光头,身上只斜斜的披了一条灰色袈裟,身穿灰色僧衣,手里拿着少林棍,整齐划一走来开道,身后是一群白胡须黄僧衣老法师掌院等人,为首者身披红袈裟、手拿禅杖的是领头的方丈。

    方丈道一声“阿弥陀佛”,看似满脸慈悲,但是语气霸道:“天下武功尽出少林!”

    “老秃驴要不要脸,一开口就说大话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远处的青衣道士们仗剑快速奔袭而来,人还未至声已先到。

    为首的老道士手拿拂尘,猛地朝方丈甩去,白色的拂尘突然长如白发三千丈,带着金针一般锐利的声音刺向方丈,方丈早有提防,禅杖往前抵挡,双方撞击在一起,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

    “呵,牛鼻子老道来了。”方丈不客气地回敬对方的“老秃驴”。

    身边的弟子齐齐肃然看向老道士身后的其他弟子:

    “武当派来了!”

    弟子们对上弟子,互相戒备打量。

    领头者就没那么含蓄,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从地上打到天上,从天上打到树上,又从树上打回天上。

    远方有风声伴随着起义的花香飘来,两人刚感觉到不对劲,就听到风中敏锐的“呲呲呲——”声朝着一人同时刺来,急忙闪躲。

    一群背负细剑、头簪玉簪的女子仗剑而来,为首的师太戴着僧帽穿着水田衣、又留着头发,拿着佩剑和拂尘,看起来有些不僧不道。

    风中的利器旋转着回到师太面前,师太抬起手,让峨眉刺回到自己手中,看向少林派与武当派众人:“峨眉派来晚了,差点错过了一场好戏!”

    武当派掌门冷哼一声:“老太婆还没死呢。”

    师太笑着反唇相讥:“你们都没死,我作为晚辈怎么好死在前辈前面。”

    方丈:“阿弥陀佛,这种好事长辈应该让给晚辈。”

    师太:“还是让给你自己的晚辈吧。”

    “要死一起死!”武当派不耐烦了,直接同时攻击了两人,“让老夫看看你们这一把老骨头还能不能打!”

    “死牛鼻子牛脾气!”方丈怒骂一声,三人再次打作一团,各出奇招。

    棍法枪法剑法,暗器拳脚搏击,打得那叫一个精彩绝伦。

    天幕上,三大门派的弟子看得不亦乐乎;

    天幕下,各个时空的古人同样看得血液沸腾。

    .

    “厉害!”

    “”

    “峨眉派以一敌一最厉害!”

    大唐的小娘子们比划着拳脚,并且不满足于只比划拳脚,开始对峨眉派的细剑和那神奇的峨眉刺蠢蠢欲动。

    小郎君不甘示弱:“少林派才是,先与武当派打斗后又以一敌一!”

    最先说话的小子大着嗓门支持自己的信仰:“还是武当派帅,又是拂尘又是飞剑,这才是真男人!”

    小娘子:“峨眉派也有剑!”

    小郎君:“武当派还有枪!”

    “少林派也有枪法剑法,还有棍法,还有拳法……”

    “棍子太俗气……”

    “你才俗气!”

    年轻人在一旁吵吵闹闹快打起来,大人在一旁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会儿L写诗赞美自己的墙头,一会儿L作词挖苦对方的墙头。

    还有动作快的,已经收拾起行李,打算连夜投奔自己的心头派……

    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

    宋朝,赵光义看得兴趣大发:“原来套路表演也可以有如此杀伤力……”

    赵匡胤看看天幕里的少林武当大战,就想起赵光义用禁军表演“杂技”,气得又开始骂赵光义:“你看看你,浪费人才!”

    赵光义没看多久,看到三人打得越来越激烈,完全看不清楚招式后就觉得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兴趣,去看那峨眉派的美貌弟子。

    这一看,那英姿飒爽、冷艳中带着杀气的风姿让他心里痒痒,他的后宫里还没有这样的款,眼神痴迷:“峨眉派的小娘子真漂亮……”

    赵匡胤没注意听,脑子还沉迷在功夫里,下意识道:“朕还是更喜欢少林派。”

    赵光义一惊,看着几乎半裸的少林武僧:“兄长你连男人都不放过吗?”

    赵匡胤表情一阵扭曲:“朕是喜欢少林派的功夫!”

    你个色痞脑子都在想什么!

    赵光义再次开始装死。

    赵匡胤心头冷笑:你装,我看你装到什么时候,我什么时候死,保证你死在我前面!不管你怎么装,哥哥离世之前保证把你先带走!

    【首先说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兴建,民间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传扬武学的说法,不完全正确。达摩祖师是有,但是来到少林寺传播的是佛学,达摩祖师创立的是禅宗,不是少林武术。

    如果华夏武术需要靠外来的人传播,为什么达摩祖师的本土南印度为什么没有武学?】

    虽然影视剧里也加入了一些西域高手和外邦高手,但是与从域外流入的武术完全相反,武术是从华夏往外流出的。

    不然印度到如今可能最出名的体育活动就不是“瑜伽”而是“武术”了,但是至今全世界都认可——中国功夫!英语里有单独的“Kngfu”指的就是中

    国功夫,不需要加“Chinese”

    也是中国功夫!

    .

    “后世好像直接的战争不多,但是各种各样文化的抢夺很多。”

    嬴政若有所思。

    经历过百家争鸣,嬴政对于百家之间的文斗武斗亲身也体验过,比如大秦被儒家骂了好多年,他还被儒家指着鼻子骂过,这不仅仅是儒家不认可大秦的君王,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博弈,是大秦的国策与儒家的理念不合。

    天幕讲过各国抢“四大发明”,也讲过韩国抢华夏的非遗文化,讲其他国家造谣华夏文化,这样的文化战争,看起来与百家之战有些相似,却又有些不同。

    没有见过文化入侵的嬴政还不知道,后世可以兵不血刃、隔着千里之外给人洗脑,隔着网络就可以洗出一些叛国的汉.奸,但是此时,武术已经向嬴政展示了文化战争的初次端倪。

    武术,不仅仅与军事相关,也与文化,与政治息息相关。

    【少林寺武学是正儿L八经的本土原创,在达摩祖师出现之前,因为正处在乱世,崇尚武力,少林寺本就有习武风俗。到唐朝时,渐渐演变出武学,有慧光、园净等后世留名的高手,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少林派。少林寺武学真正扬名,是在大明。】

    明朝少林,以棍法闻名,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均有棍谱、棍图以及破法谱,还有两人练习的排棍。

    明朝后期,少林寺有了少林拳法。

    明末清初时,少林寺汲取了北方的拳法,学习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最终融会提炼,形成了完善的少林武功——这时候的少林武学,是集天下武功于大成,才是后世之中所说的“天下武功出少林”。

    少林派在全国各地光设分院,除了嵩山少林,隋唐之际在福建莆田设立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

    元朝时期还在外蒙古和林、天津、长安、太原、洛阳等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在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设立分院,加起来有十座,这样可以在全天下广收弟子。

    因为分院众多,广收天下弟子,融汇大江南北的武学精华,少林寺套路众多,光是拳法就有172种之多,还有“少林七十一绝技”,棍法、枪法、刀法、剑术等等。

    【大家知道俞大猷与戚继光一样,都是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但是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俞大猷也是一名曾经去少林习过武的武术高手,并且写有《剑经》。】

    【这本《剑经》非常有意思~】

    开始听到天幕夸自己是武术高手,俞大猷还在高兴,突然就听到荆咕语气带笑得夸自己的《剑经》,俞大猷突然心虚。

    戚继光带着一脸看好戏的表情看俞大猷:“天幕在夸你!”

    俞大猷干笑:“呵呵。”

    .

    一位佩剑的黑衣人深夜闯入俞大猷的练功房内,凶神恶煞瞪着练得满身大汗的俞大猷:“你就是《剑经》的主人?”

    “是我。”俞大猷笑得一脸憨厚,并没有因

    为黑衣人的不请自来生气,好脾气地问道,“兄台有何贵干?”

    来人语气不善:“我倒想看看,你的剑术有多高明,还好意思以剑为名。”

    俞大猷也不推辞,干净利落:“请。”

    练功房中有各种长短武器,有剑也有棍,黑衣人以为这是家族中集体使用,并没有太在意。

    直到俞大猷与他空手搏斗几个回合,渐渐靠近武器架上,猛地抓起一根长棍来。

    来人还庆幸:这俞大猷身手不错,不过好在只拿了棍子,若是拿了剑自己岂不是要输的更惨?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俞大猷拿着棍子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打得他那叫一个毫无还手之力。

    来人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了,这哪里像是剑法,这不分明就是棍法!

    “你不是擅长剑吗?”

    俞大猷脸皮极厚:“吾以棍为剑。”

    来人气急!

    胡说八道!

    棍法跟枪法完全不同,你到底是“以棍为剑”还是擅长的就是棍法他看不出来吗?

    骗子!

    看起来浓眉大眼一武将,阴险的很!

    俞大猷裂嘴一笑,扬棍打得更加激烈,还突然大着嗓子来一句“来人啊有刺客”,外面的守卫蜂拥而入,黑衣人想跑被俞大猷用棍子打得无处可逃,等到守卫集体赶来,把他的退路堵死,最终被强行抓住绑了起来。

    黑衣人被围殴时,看着依然笑得一脸憨厚的俞大猷怒骂:“你不讲武德!”

    俞大猷耸耸肩:“兵不厌诈,我是武将,不是侠客,要什么武德。”

    .

    “哈哈哈哈,说得好!”朱元璋笑得十分痛快,对这句话无比赞同。

    没错,武将要什么武德,□□就很不错,他不就是打了胜仗才当上皇帝。

    尤其是看到这俞大猷是大明的武将,朱元璋就更开心了,有种肉是烂在自己锅里的好心情。

    “咱大明也还是人才很多嘛!”

    【前有“赵太祖长拳”更擅长的是腿法,后有俞大猷的《剑经》实际上是练棍之法,他本人更擅长少林棍法,不知道他的敌人被坑过多少次。】

    俞大猷尴尬,非常尴尬。

    其实后来他再回少林,发现少林的棍法有些过于套路不适用实战,反过来把自己的棍法和在军中实战的经验传给少林,让自己的棍法也随着少林棍法一起扬名天下。

    但是被天幕点出来自己“以棍为剑”,还是显得自己多么不老实,以后出门肯定要被人调侃了。

    戚继光慢悠悠给他倒了一杯酒:“别想太多,别人想被天幕点名还没这个机会,你以后就是棍法宗师,这还不值得庆祝一下?”

    “棍法宗师?”俞大猷立刻被劝开心了,反复念叨几声“棍法宗师”,越念越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好酒!”

    戚继光慢悠悠饮酒,含笑看着。

    好心情喝得自然是好酒,但若是坏心

    情,恐怕再好的酒水也饮之无味。

    【《剑经》分为“剑”

    “射”

    “阵”三部分,集合了俞大猷本人的棍法、军事、阵法等生平学习经验。其中重点是“剑法”,也就是俞大猷的“棍法”。

    之前有人说明朝把“棍”叫做“剑”,我特意查了资料,你们能看到,明朝的棍法就叫做棍法,剑法就叫剑法,“以棍为剑”是俞大猷自己的说法。】

    明朝的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人,对宋朝和明朝的武艺做了系统性的总结和整理,把原来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武术技艺用明确的文字和绘图记录下来,作为练习武术的范本,也就让明朝时期的武术有了清晰的名字和分类:

    明朝拳法有三十一式长拳、六步拳、猴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

    棍法有俞大猷棍、少林棍法、紫薇山棍、张家棍、青田棍等;

    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六合枪法、峨眉枪法、少林枪法等;

    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的《武备志》中博采海内外的一十四剑势、郑若曾的《江南经略》记载的“剑法刘家”,还有程子颖的《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硬鞭等套路。

    .

    刘彻先是看到“俞大猷剑法”饶有兴致:“武夫竟然也如此有心机。”

    其实大汉也不是没有策略,武将行军打仗,最常见的“诈骗”就是人数,比如四万大军说成十万大军,还会配合挖更多烧火起灶的点火坑来迷惑敌人。

    刘彻看史书,看兵书也看了不少案例,但是看到后世,花样更多了,有趣!

    主父偃深有同感:“可不,后世那赵匡胤又是心腹将军谋逆又是杯酒释兵权,花样百出,心机深沉。”

    李广欲言又止,很自证清白表示自己没有。

    虽然没直接说,那满脸便秘似的表情让刘彻一声叹息:别说了,不说他也知道,老将军根本没那脑子。

    看看别人家的将军,看看自己家的将军,刘彻更不满意了。

    天幕不能给自己换一换吗?

    除了卫青霍去病,他其他将军都愿意换,以十换一都可以!

    再看到后面明朝那么多武术,刘彻兴奋了:“天幕天幕,朕要换功法!”

    以百换一都可以!

    天幕表示听不到,不换。

    【虽然明朝继承了宋朝的武术套路,但是更注重实战,并不是单纯的表演,开始讲究“着着实用”的实战格斗技能,并且大多门派或者社团都有实战经验。】

    【这个实战的对象是谁呢?

    倭寇。】

    嘉靖年间,倭寇在江南侵扰当地居民百姓。

    当时的倭寇并不是普通的日本海商或者张士诚余部或者大明海盗假扮而成的倭寇,是日本当时比较特殊的落魄武士阶层。

    这群原本在国内吃得好、营养充足武器也锋利的旧贵族,是经历过系统化训练和战斗的精锐武士,在战国混战时期由于自己依附的将军战败,失去了

    自己的土地和贵族身份后,就开始来大明冒险。

    到了江南沿海偷渡上岸,发现百姓家中连一把铁刀都没有,劣质的菜刀被自己精良的武士刀一砍就断,顿时如入无人之境,开始在各地流窜性作案,比过街老鼠还要惹人痛恨。

    当时,戚继光的戚家军还没有成型,江南之地的大明士兵无力抵抗,于是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僧兵。

    大明是有僧兵,平时负责教授军队习武,战争需要时候就要负责稳固边疆、驱逐敌人,担负起军队的责任。

    僧兵日常就是少林寺的武僧,正常的作息训练习武,当朝廷需要的命令下来,僧兵告别方丈与其他僧人,提着棍子加入了战场。

    起初,看着僧兵拿着木棍,倭寇好一番嘲笑:

    “哈哈哈哈,一群和尚!”

    日本同样是有寺庙有和尚,倭寇认出了和尚的身份。

    但是,日本没有武僧,他们也并不知道,这群和尚手中的木棍有多大的威力。

    开战之前,倭寇还在放狠话挑衅:

    “和尚什么时候会打架了?该不会是想感化我们吧?”

    “你们送上美人美酒,我就可以考虑被感化一下!”

    “没有美人,你们也可以哈哈!”

    恶心的话语没有激怒僧兵,只是让他们想起了被欺负的无辜百姓和父老乡亲。

    僧兵冷冷一句:“佛也有金刚怒。”

    引来倭寇们再次嘲笑:“哈哈哈哈!”

    然而下一瞬间,少林棍法就朝他们招呼过去,刚才的淡定不复存在,被打得武士刀都给扔了,四处逃窜。

    “快跑!”

    “逃!”

    “追——”

    经此一战,少林武僧一战成名。

    再厉害的武士刀和倭寇,也敌不过少林武僧手中的木棍。

    【小说里的“少林十八铜人”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也是有原型可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犯沿海地区,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天启五年,立“少林观武碑”,少林寺成为天下武林之宗,在这样朝廷鼓励、民间支持的氛围下,少林寺相继出现了18位高手。】

    十八铜人的原型,是出自少林派的18位武林一流高手——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参与过抗倭战争。

    除了这十八位武僧,还有其他的著名高手,也会在小说里出场过,比如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人。

    【所以说“少林十八铜人”虽然小说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少林的确有十八高手。】

    大唐少林寺的方丈第一反应是:还真有啊!

    而一旁刚刚以为“十一个兄弟没了”的香客立刻精神了。

    香客:“我那失散的十七个兄弟在哪里!”

    十三武僧没有,但是有十八铜人。很好,其中一个名额他定下了,明天就出家!

    “”

    ⒔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大唐现在还没有武僧高手也没有十八铜人啊!

    细细说来,少林寺参与军事行动,帮李世民擒拿敌人,是因为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以有心算无心,根本不是天幕上那样声势浩大。

    若真被大军包围,别说设计抓人,敌人一把火少林寺都没了。

    香客听完方丈讲述的故事,摸摸下巴:“有道理。”

    “既然没有,那我现在去,不就成了开宗立派的祖师?”

    方丈:“……”

    得,全白说了。

    但是仔细一想,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

    玄奘法师能西行求取真经,他难道就不能到处求取武学秘籍,开启大唐少林寺的武术传说?

    【在华夏武术中一直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说法,少林余武当,各有千秋。】

    【相传武当派是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

    【关于张三丰的生活年代,有说他是宋人,有说是金人,也有说是元人、是明人。这些并不完全属实,道教并不是起源于张三丰,只是因为张三丰格外有名,武术应该是与少林寺一样,是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形成的武当武学。】

    【明英宗时期,曾赐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为“清虚元妙真君”,说明人是确有其人。】

    【说回武当派。】

    唐朝时期,开始修建武当山道观,但是武当派兴起是在明朝。

    明成祖朱棣登记后,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一岩庙、十一祠、十一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公里。

    时至今日,武当山紫霄宫正殿梁上依然有大明永乐年间留下的御驾敕建的字迹。

    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才开始真正产生。

    【同样是从学习招式套路开始,为什么明朝的武术没有沦为单纯的表演,出现了众多武林高手呢?】

    【因为他们有实战,不仅仅是同道中人的比武大会,武术交流,门派之间的胜负比拼,还有真正的战场厮杀。】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倭寇,不止是少林参与抗倭,也不是只有沿海地区才遭受倭寇骚扰。】

    一边是嘉靖皇帝在后宫沉迷修仙磕丹药,一边是日本倭寇窜入中原,仗着武士刀的锋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朝廷软弱,民间宗门选择自己保护家乡。

    当游方道士遇到倭寇欺压百姓,提着剑牛脾气就上来,也不管对方人比自己多,开口就骂:“什么倭寇蛮夷,也敢在我中原之地放肆!”

    三四名倭寇扛着从百姓家里

    抢来的粮食,一人还提着一个钱袋在数钱,看到游方道士单独一人,十分淡定:“哪里来的老道士!”

    道士丝毫不惧:“吾乃武当派,蛮夷小儿L报上名来!”

    本以为能痛痛快快战上一场,谁知道倭寇一听到武当派的名字,突然把粮食朝道士砸了过去,自己转身朝着不同方向四散而逃。

    道士气得一边手忙脚乱接粮食准备还回去,一边骂人:“真乃胆小如鼠!占据人数优势都不敢打,胆小如鼠!胆小如鼠!”

    但是再怎么骂也没用。

    当时的日本武士若是真有胆气,在日本国内就会为自己效忠的大贵族拼死战斗,但是他们没有。

    没胆气有骨气,也该在战败后为尽忠自尽,但是依然没有。

    或者说效忠新的大贵族,比如那时候的战胜者丰臣秀吉,但是丰臣秀吉并不是接纳所有投降者,为了规避被拒绝被杀的奉献,他们依然选择了逃跑。

    他们逃到海外欺压平民,本就是苟活,图的就是能潇洒一天是一天,怎么可能与人拼死战斗。

    【武当派不如少林寺在民间名声大,一来不如少林寺高调,一来走的是精英路线。】

    【少林派收徒汇聚天下求学者,但是武当派不要没基础的,选徒十分严格,动不动没有缘分白来一趟,也让武当派的弟子不如少林派众多。但论华夏最强盛的两大门派,依然是少林与武当。】

    【男儿L有英雄本色,女子同样巾帼不让须眉。】

    【现在为您介绍——峨眉派。】

    【峨眉派的玉女剑法和峨眉刺,共同点是细长,源于峨眉派的创始人是女子,起源于西南一带,在巴蜀等西南地域独占鳌头。】

    【明朝中叶,诗人唐顺之写有《峨眉道人拳歌》,里面有记载峨眉道人的拳法“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崩裂金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里的“峨眉道人”有男有女,因为道教里其实没有“道姑”这个说法,“尼姑”与“道姑”都是民间“三姑六婆”的口语,有一定的贬义含义,在宗教里面称为“比丘尼”和“道长”。

    道教里没有太多性别之分,无论男女都称呼为“道长”,无论男女长辈都称为“师叔”,若是当面叫道长“道姑”很冒犯哦~】

    天幕放出了一段道教弟子的习武视频。

    只见一群青衣束发的弟子,拳脚利落,在空气中打出音爆之声“啪!”“啪!”,搭配着激昂的音乐,显得更为飒爽。

    所有的男女道长都扎着一模一样的发髻,穿着一模一样的练功服,在外人眼里基本上分不出性别。

    【峨眉派有自己的文史资料,根据峨眉派的拳志记载,峨眉最初是一名女子创立的武林门派,最开始叫做“玉女拳法”,也称为“蛾眉拳”,后来因为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得名。】

    根据拳志原文: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

    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悔,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

    .

    宋朝以后,峨眉山就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众多,其中也有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

    南宋后期,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编“峨眉气桩功”,又称为“峨眉十一桩功”,此后峨眉派有阴有阳,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融合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所长,还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针法暗器等。

    到清朝初年,峨眉派已经有了众多的分支,并且有了《峨眉拳谱》: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指的是从地域划分的五大支派,“八叶”指的是从武术风格划分的派别等等。

    因为一直有女性因素在,峨眉派有别于少林外家硬功最大的不同,就是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

    .

    刘娥下意识抚过自己的秀眉,看着天幕下习武的女子,难得生出艳羡之意。

    “峨眉,蛾眉,这个名字真好听……”

    “女子能习武,真好啊!”

    当年她也曾在街头卖艺,假如那时她有机会投入门派,去习武,去闯荡江湖,而不是被皇帝看上,先是改嫁然后在王府金屋藏娇,做那见不得人的外室,又被接进宫中在那宫墙之内暗潮汹涌之中挣扎求生。

    哪怕如今走到现在的地步,看似万人之上,她吃过的苦头,又有谁看得见?

    【不过与影视剧里峨眉派全是女子不同,历史上的峨眉派是男女都收,但是功法有很明显的女子痕迹。

    比如拳法里面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

    剑法里面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

    还有独门的簪法,里面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完全是女子的姿态。

    峨眉派著名的兵器峨眉刺,又叫做“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演化而来。】

    【后来,峨眉派与其他宗门一样,同样参与到了抗倭战斗。】

    当大明越来越衰弱,完全无力抵挡倭寇的骚扰后,日本本土仿佛发现了这么一块大肥肉,从三三俩俩零散的落魄武士浪人,变成了开船集体来骚扰。

    而武林门派的战斗,已经从单独战斗到了联合战斗。

    “少林派到此!”

    最先是僧兵抵达战场,与大明将士一起抗倭。

    其他地方,各大门派同样没有歇着:

    “武当派在此,谁敢放肆!”

    “峨眉派前来助阵!”

    “崆峒派!”

    “青城派!”

    “点易派

    !”

    ……

    “苗人十八寨前来助阵!”

    除了众多的中原门派,还有少数民族,也带人前来抗倭。

    苗人首领看着倭寇手中的倭刀,一阵愤怒:“用着我们的苗刀,杀着我们的同胞,你们的老祖宗知道你们如此忘本吗?”

    苗刀的起源是华夏汉朝时期的长刀,由汉朝军中的环首刀演变而来,三国时期就从华夏作为回赠给日本的礼物有五尺长刀,有了现如今日本的武士刀,明朝后期,倭寇多使用这种武士刀,明人称之为“倭刀”。

    .

    戚继光若有所思:“原来倭刀也是起源于华夏,是我们的苗刀。”

    “那是不是,军中配备了苗刀能更高的对抗倭刀?”

    细看之下,苗刀与倭刀还是有些不同之处,而且苗刀更为适合华夏人。他杀了武士后缴获了一些日本武士刀,也研究过日本武士的招式,但是总觉得别扭,让士兵学习起来功效也不大。

    现在看到苗刀与苗族的武术招式,戚继光有了新的想法。

    不如,就改用苗刀!

    .

    因为同出一源,苗刀也有自己完善的刀法武术,并且同样是双手刀,后来戚继光抗倭选择让明军中装备苗刀,以苗刀来对抗倭刀,后来甚至用苗刀来对抗蒙古骑兵,满清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大。

    到了清朝后,苗刀遭遇了与开花.弹一样的遭遇,被冷藏,几乎失传。

    直到民国时期,民间武术家刘玉春重出江湖,在苗刀刀法中融入通臂一十四式中的步法,用苗刀大败日本武士,得到了民国政府的重视。

    日本武士协会同样重视,一次失败依然不可能善罢甘休,屡次派遣日本武士前来挑战,刘玉春的爱徒郭长生使用苗刀,再次获胜。

    【虚假的武林大战,是为了争夺武林盟主、为了宝藏和秘籍;

    真正的武林大战,是为了抗倭、抗英,仅仅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生存战斗。】

    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壮拳揉进北长拳,使得壮拳越来越强大,然后将之运用到了抗倭前线,屡建奇功。

    土家族在明朝嘉靖年间,永顺、保靖等地土家族的土司率兵前去抗倭;

    清朝时期,土家族被清限制民间习武,实行刀枪入库政策,土家人改为学习拳棍,以防守为主。

    但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列强入侵后,土家人依然与清兵并肩作战,在广州抗击英军,击毙英军两百多人;

    云南的德昂族比较偏远,保山地区的德昂族拳师王四墨参与了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用长刀保卫保山,用冷兵器对抗日本人的热武器……

    .

    赵祯突然有些尴尬。

    “这个壮族,是不是就是那个侬智高?”

    仁宗朝,壮族首领侬智高不堪忍受交趾的压迫,向大宋投诚,结果被大宋拒绝了。

    被拒绝后侬智高自立为王,自行建立“南天国”,号称仁惠皇帝,后来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

    。

    结果这个时候赵祯有反应了,

    ?_[(,

    侬智高在昆仑山战败,战败后不得不流亡大理,最终病死他乡。

    侬智高其实家族都是大宋广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归附大宋并且有官职,整个侬氏家族与大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果侬智高被交趾欺压向大宋求归附时被拒绝,侬智高的起义之下带着对大宋的强烈怨恨,起义反交趾还一起反宋,兵败之后宁愿流亡也不愿意投降大宋。

    再看看天幕上那些帮助大明朝廷对抗倭寇的少数民族,赵祯难得心虚。

    大臣提议:“不如,现在派兵相助?”

    现在虽然刚拒绝了,但好歹还没打起来,好像还来得及拯救。

    赵祯虽然觉得有损帝王威严,但是实在眼馋少数民族的忠心和战斗力,最终选择了答应:“善,就让狄青率兵去救助吧。”

    .

    朱元璋想起了另一个少数民族彝族的女首领,奢香夫人。

    “看来哪怕是异族,用得好还是可以好好使用的。”

    奢香夫人是彝族首领,丈夫去世后扶持幼子统领当地彝族,但是与汉人将领马晔有冲突。

    马晔不但在当地横征暴敛,还屠杀彝民,抓捕奢香夫人后鞭打受刑,两族差点起冲突发生战争,反而是奢香夫人按下彝族人,自己上京城伸冤。

    单纯是伸冤,朱元璋并不会这样在意,他更在意的当然是彝族的领土。

    马晔不是傻子,故意发生冲突就是为了找个借口开战罢了,没想到奢香夫人如此能忍,让他失去了一个开战的理由。

    “罢了,和平往来也挺好。”看到天幕上的各个少数民族在帮无能的明朝皇帝抗倭,再看看还在修仙的嘉靖皇帝,朱元璋现在看奢香夫人都觉得是大明的忠臣。

    奢香夫人抓住机遇:“彝族愿意修路与大明通商往来,支持明军,守护大明江山!”

    这可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去了,立刻高兴地应下:“好!”

    果然是大明的忠臣,这彝人,比自家那窝囊废的后代还靠谱!

    【华夏真是世世代代抗倭,这倭寇,怎么就杀不完呢?】

    荆咕此前看到网络上说,一代人有一代人厌恶日本的理由,老一辈有抗日战争,现在有了核污染事件。

    但是她万万没想到,老祖宗也抗倭抗了许多年,抗了很大的范围。

    她深刻见到了,什么叫做“祸害遗千年”!

    【虽然很想说大清朝廷不做人,一边要用人一边处处打压,但是这一章的主角不是大清,懒得再说。】

    骂不完,真得骂不完。

    下一章单独介绍清朝和民国的武林高手,要骂的更多,荆咕决定留点力气再说。

    【到清朝时期,大量的武术专著纷纷面世。】

    【比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德《峨眉枪法》、洪转的《梦绿堂枪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

    【可以说,清朝的武术盛世是建立在宋朝的武术套路和明朝的武术大家文图记录的基础上。】

    赵匡胤道:“大宋既不缺文人才子,也不缺造纸术和印刷术,我大宋为什么没有!”

    甚至连宋朝自己的武术高手,比如杨妙真的杨家枪,都得靠后世的书籍才知道。

    朱元璋原本还在嫌弃大明的门派和武术书籍太多,看到清朝的更多,又升起好胜心来。

    “我大明也可以有更多!”

    【但是,大清它就是不珍惜,它说:我就喜欢菜!】!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