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83章法国人……玩脱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在确定下来基本的应对思路之后,关于蒸发气再液化技术的开发工作也随之开始。

    而担纲这项任务的,自然还是雷志兴和刘方平。

    这也是一个大型课题组相对常见的运行方式——

    常浩南作为大老板,对于非核心项目只提供基本思路,以及一些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具体执行则是由更加熟悉情况的其它研究人员负责。

    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实验室以相对较高的效率运作。

    否则要是随便来个什么项目都让常浩南亲自动手的话,那他不管精力多么充沛,也不可能顾得过来。

    “那常总,我们回去之后就联系沪东厂那边负责对接的同志,让他们设置一个横向课题,然后我们去申报?”

    雷志兴按照惯例询问道。

    之前在读博士的时候,他就没少跟着颜永年搞课题申请这套流程,如今只是换了個学校,已经算是轻车熟路了。

    “可以。”

    常浩南先是点了点头,但紧接着低头沉吟片刻,又继续补充道:

    “不过,对面也是刚集团化改制没几年的央企,估计在这种花钱的事情上效率不会太高,这段时间咱们也不能干耗着。”

    “这样,我先从实验室公共经费里面给你们拨三万出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预研经费,等到项目正式申报下来之后,再把这些钱给拆借回来。”

    他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拨款申请单。

    这年头可没有在线经费管理系统,想要动钱就只能靠这种传统方法。

    常浩南在上面简单写下额度和用途,又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撕下来放在桌上:

    “拿着这个去找柳秘书盖章,然后交学校那边报备,就行了。”

    不同课题之间相互拆借经费,如果是纵向,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但横向课题在审查方面要宽松得多。

    更何况出资方还是火炬集团。

    “这……预研经费?”

    雷志兴看着常浩南写下“叁万元整”字样时候,瞳孔都有点发抖。

    三万块,在1999年这会,几乎相当于一个小项目的全部经费。

    按照学校还要从中雁过拔毛分走一部分的潜规则,甚至比不少小项目的经费都高。

    而现在只是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和先期预研,常浩南就这么痛快地签了字。

    甚至还是主动提出的。

    显然,这个实验室的资源厚度,堪称深不可测。

    短暂的激动过后,雷志兴做了个深呼吸,努力让自己的心态平复下来,然后从桌上拿起了拨款单:

    “那常教授,我们就先去办事了,不出意外的话,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下个月末之前应该能拿出来。”

    常浩南没有开口,只是把钢笔放回笔筒,然后点了点头,示意二者去忙。

    正常情况下,一个可行性分析,哪怕是做的非常详细,涉及到一些先期实验验证的那种,也不需要特别高的成本。

    尤其蒸发气再液化这块,主要是考虑再液化过程的技术路线,不可能在先期论证过程中就研究到船体强度这么复杂的内容。

    所以,三万经费,其实是给的比较富余的。

    而这也是常浩南的刻意而为。

    毫无疑问,雷志兴和刘方平两个人,他是想要委以重任的。

    但凡事肯定要循序渐进。

    无论是从逐步加码,给他们足够适应空间的角度,还是从考验二人是否足够可靠的角度,先让他们独立主持一个可行性论证过程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另外一边,刚刚走出办公室的雷志兴,又掏出拨款单,站在楼梯口翻来覆去地看了两遍。

    “你在干嘛?”

    已经下了半层楼梯的刘方平回过头,面露疑惑:

    “没什么。”

    雷志兴摇摇头,跟上了好友的脚步:

    “我只是在想,咱们当初没选择留校,而是听颜老师的话到京航来,这一步应该是走对了……”

    虽然就学校层面上,青华仍然是比京航好得多的平台。

    但对于他们小小两个讲师来说,所处的实验室,以及跟的老板究竟如何,才是最主要的。

    学校资源再多,倾斜不到个人头上,也是空的。

    刘方平平时话不多,但绝对不是有表达能力障碍,只是多数情况下不太愿意开口罢了:

    “那当然,颜教授又不会坑我们,再说之前搞模锻压机的时候,也已经跟常总接触过了,绝对是水平够高的人……”

    ……

    与此同时。

    法国,巴黎。

    午餐时间之后,塞尔日·达索正和查尔斯·艾德斯坦纳一起,在集团内部的小路上散步。

    “查理,我们准备跟华夏人合作的消息,已经放出去了么?”

    达索注视着路旁边的一株梧桐树,有些突然地开口问道。

    “按照你的要求,合作是隐藏在一个民用项目的名头下面进行谈判的,前两天我通过媒体方面的熟人,把一些内幕消息捅给了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

    艾德斯坦纳点了点头回答道——

    实际上,文康建之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塞尔日·达索的如意算盘,确实是通过释放与华夏合作的信号,试图让通用电气感到一些危机感,从而挽回双方之间的感情……

    咳咳……

    合作关系。

    实际上,按照他最开始的部署,只需要和华夏方面产生一些简单的书面往来即可,根本不用进入正式的谈判环节。

    也是因此,他才选择了借用一个公务机合作项目这种漏洞百出的方式来打掩护——

    因为本来就没打算瞒着。

    达索甚至恨不得大张旗鼓地进行,让全世界都知道。

    只是考虑到这样搞实在有点太假,所以才稍微含蓄了一些。

    但也是在双方开始接触之后的第一时间,就让媒体报道了这件事。

    “所以呢,美国方面的反应怎么样,有没有表态要和斯奈克玛继续合作?”

    达索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问道。

    但事实证明,娇妻文学要不得。

    如果你没有真正动手掀桌子的想法,那就不要用掀桌子来威胁对方。

    听到自家老板的问题之后,艾德斯坦纳面色复杂地摇了摇头。

    达索闻之眉头一皱。

    但显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

    “他们拒绝了?”

    艾德斯坦纳又摇了摇头,然后语气略显苦涩地开口: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收到任何反馈,美国方面似乎直接无视了这条新闻……”

    达索的表情凝固在了脸上。

    “怎么会……”

    艾德斯坦纳并未回答。

    空气一时间陷入了寂静。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有可能得到答案的问题。

    一时间,塞尔日·达索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乱。

    在他看来,即便不能直接让通用电气回心转意,至少也能把对方重新拉回谈判桌。

    或者最次,也能开放最新型的F414发动机供量产型阵风使用。

    这样虽然斯奈克玛那边会吃点亏,不过对于达索的影响却会降到最低——

    重新匹配新发动机注定会耗费一些时间,但总归能让阵风战斗机在名义上按时交付法军服役。

    走在歼10和EF2000之前。

    可是千算万算,没想到大西洋彼岸连搭理都没搭理他。

    这就比较僵了。

    “达索先生。”

    尴尬的气氛持续了好一会之后,艾德斯坦纳才终于开口道:

    “实际上,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我特地要求奥利弗·魏利维持着和华夏方面的接触。”

    “所以,现在回去真的找华夏人,应该还来得及……”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