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三百四十二章怎么,换了个地方韬光养晦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刘备得宴饮之后,刘表又与他促膝长谈很久,直至送出来后,在野外道路上,返回新野。

    刘备需在三日内,调离兵马,去随县驻守,抵抗孙策的攻打。

    按照军报,恐怕是来势汹汹,近日之内便要夺下汉水,驱赶刘表。

    “到弟,”刘备唤了一声身旁的精悍小将,“你说,这孙策能攻下江夏,是承了张韩的便利,让出合肥的驻守,收缩了江边的防备……这说明他们暗中有所勾结。”

    “是。”

    陈到一脸英气,站在刘备身旁连连点头,“张伯常表面光鲜,其实暗地里的勾当不少,这些年我在许都暗中查访,知道很多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只是,现在这孙策来攻,也是张韩送来的消息,他又欲与景升兄交好。”

    “这,末将就不知道了……”陈到苦涩的摇了摇头,他只是一介武夫,凭借勇武护卫刘备周全,别的什么计策他想不明白,简单的还可以,太绕了就习惯性听从命令了。

    刘备感慨,思索许久后仿佛是明白了什么,唉声叹气的道:“他这是在拖着南方局势,以鼎足之势,让刘表、江东相互厮杀,确保曹操能够收取北方。”

    “这份心力,令人敬佩啊,只是……”刘备从来不会吝啬夸赞自己的对手,只是,张韩为了曹操能够下这么一大盘棋,布局如此长远,说实在话,刘备心里嫉妒。

    如果,我也能得到这样一位贤臣,可以为我分析前后局势,谋定方略,恐怕此刻大业未必是这般艰难。

    而今,二弟离散,在为曹操立功,以求问心无愧的再来见我,而我则是要带着三弟,去为景升兄驻守险地。

    生死不知……

    若长此以往,我岂不是成了,换一个地方来韬光养晦了吗?

    刘备这时候其实还在等一个机会,如果曹操在此时做出了什么违背大义的事,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举旗反对,并且与之开战。

    而且,刘备坚信这一天其实已经不远了,或许就在曹操得了北方大定之后。

    但就算不远,也是要等过这一段时日,还得煎熬。

    “唉,不管他是如何布局,现在既然承蒙了景升皇兄的恩惠,就应当为他分忧,还是立刻去随县驻守才是。”

    “他即便是算计我,我也忍了,终究也还有苦劳。”

    ……

    回到新野,张飞一听这话顿时就炸了。

    “那不行!不去!”

    他背对刘备甩手走了好几步,半转身怒道:“俺们一路走来不容易,这些兵马都是命根子!就这也才数千人而已。”

    “现在要全部驻防到随县,兄长呐,那地方根本不是易守难攻的坚城,是一座荒城呀!”

    “俺心疼这些跟随我们长途南下的兄弟!”

    张飞在不打骂军士的时候,还是爱兵如子的,爱他们就像是自己荷包里的钱串子一样,损伤了心里疼。

    他是先锋大将,知道守城之难,随县既然以往不被重视,那城墙防备就只能说一般。

    以前其他兵马驻守,靠的应该是渡口,想要守住孙策的兵马,还得靠他们这些死士现在渡口拦住登陆的兵马,再徐徐设防,最后才是城墙之上,就这,还需要花十几日将城墙先打造高硬一点。

    这心力、牢力,张飞想想就觉得可怕,如果真的耗费在那里,手底下的这些兵马岂不是都要成了苦力,要么战死,要么哗变。

    “翼德,此乃是危急之时,景升皇兄定然不会一直让我们驻守在随县的。”

    “况且,这座城池若是能拦住孙策的战船,他日后定然不会再走此道,我们就可以依靠此城,开垦荒土,养出良田,积蓄钱粮,修生养息。”

    “哦,到时候你什么都弄好了,他又找别人来接任,再把俺们送去荒地?这不是把俺们当成牛马了嘛!”

    张飞脸一垮,甩手道:“不去,坚决不去,兄长你回去告诉刘表,我们就在新野不走了,说什么都没用。”

    “啧,三弟!”刘备眉头一皱,道:“景升兄是求我帮忙,并非是派遣指使,我既有求于人,怎能不应人所求呢?”

    “唉,兄长你哪儿都好,就是这耳根子呀……太软了!”张飞麻了,一个人走到门坎边,随地就坐下了,倚靠在门上,看斜阳落下,肩膀都垮下来一半,大有一种带不动的感觉。

    “三弟。”

    刘备又唤了一声。

    “走走走,”张飞受不住这种煎熬,拍了拍大腿站起身来,冲简雍喊道:“先生去传令,俺不敢去。”

    “为何不敢?这世间还有你翼德不敢的事?”

    “俺可不敢,去说了,脸面都没了,当时说南下,俺可是拍胸脯保证带他们立功扬名,谁知道现在要去鸟不拉屎的地方当个守将。”

    “这和那张韩一样,被贬到山坳里去了,呸,还不如他呢,他又不是寄人篱下!!”

    ……

    “我这是寄人篱下呀!!”张韩咬着牙,看着手中的书信,恨得直咬牙。

    叶县归属颍川,府君是陈氏之人,近日张韩派人去催粮,关城里的军粮差不多了。

    得到的回应是“等,等一下”,张韩当即就怒了。

    “等什么?等他老公是吧?”

    “何为,老……”贾诩和典韦都狐疑的看着他。

    “就是,长者、恭敬的意思,我意思是他等人发号施令呢。”

    “不怪颍川郡府呀,”贾诩摸着胡子,有点心虚的转头看张韩,“这一月来,我们吃得的确有点多。”

    “我没受过这种委屈呀!缺粮了怎么办?”

    “府尹是谁?颍川郡守是谁?豫州刺史是何人?”

    “呃,府尹满宠、郡守陈登、刺史陈纪。”

    “陈登这个混账,欠我一条命都还没换,他上次还打了我一百二十军棍,我一直没机会找他算账,现在克扣到我头上来了,”张韩背着手来回走着,不知道这是丞相的意思,还是真让他等一下。

    这粮食这么匮乏吗?

    “府衙俺估计是真的供不起,”典韦在旁挠着头忽然插嘴,然后马上伸手示意张韩别急,“你等俺算给你听,咱们战马三千余匹,均是良驹,每一匹所食草料是寻常马的三倍。”

    “而且,不少还是食豆类的,并非是普通草料,你那两匹,甚至偶尔吃肉都不忌。”

    “嗯,”张韩点点头,承认这件事,本身绝影和赤兔是食草的,可是功德多了,有时候奖励也落到它们身上,血脉就一来二去的强化了。

    不光寿命更长,而且更加健硕、灵性,和张韩能保持高度默契。

    典韦又算道:“俺们黑袍骑,每个人都是要吃大块肉的,饭量也是寻常精锐的两倍,俺更是吃五个人的量。”

    “这粮草,哪个府衙能受得了?”

    “噫!”张韩发出了愤恨的嚎叫,“都是你们这些酒囊饭袋!”

    “你吃得最多,你一天能吃六顿!喝酒从早喝到晚,从晚喝到亮!”

    典韦登时不服气,怒怼张韩。

    “那就不奇怪了,”这几句话,反而把张韩怼清醒了,背着手行走了几步,道:“那这件事,就不管是丞相的意思,还是府衙真的没钱,反正咱们关内无粮,定生祸事,还是要想办法弄点钱粮来的。”

    “若是说‘弄’的话,那办法就多了,”贾诩马上走到了张韩身前,双手拱起鞠躬,轻言道:“这颍川府治下,各地都很繁华,咱们这关口路过的商马就不少。”

    “虽然都是自己人,不能劫掠,但也足见这些车马繁华时常往来,如此,君侯直接和附近的山民去征讨便是,他们定会欣然奉上,毕竟您的名声,应该还是不错的。”

    “什么叫应该?”张韩眼眉一挑,满脸不乐意,“再者说了,去征粮,伤民心的,这种事一旦传到许都去,还要被责罚。”

    “但是做生意,就无所谓了,从明天开始,派人去附近的镇集做生意,得了钱粮就拿回来囤着。”

    张韩想了想,招手和典韦说道:“算了,先偷偷拿我的钱垫上,后面出去挣了钱再还我吧。”

    “哎,这话俺爱听,”典韦满意的点了点头。

    晚上,张韩食不知味,出门散步,走在夜间小道上见到几名山民还在赶路,于是前去追问了情况。

    “现在家中都有余粮吗?”

    “尚有,每年过冬之粮都有,”那年长者看张韩器宇不凡,也是如实回答,“家中如粮食有多,就去换金银藏着。”

    “怎么不换五铢钱呢?”张韩明知故问的说道。

    “那,不敢用,铸小币之后,一箩才能换小袋米,谁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换金银的话,就算是被克扣,那也是一点点,可以去找粮商,换取粮食来救命。”

    “哦,粮商的话,不怕遇到那种无良商贩,把你们坑害了?”

    “唉,那能怎么办呢!”另一人看他们谈得甚欢,这句话接上就立马凑了过来,“以前就遇到过,士绅家里为粮商,换粮时在里面加了铁坨,回来对峙的时候又不认账,俺平板少了好几斤米!”

    “这么横!?”张韩笑眯眯的说着,“我要遇到这种人,直接去府衙门口躺着告,天子脚下还敢欺行霸市,反了他了。”

    “就是说嘛!”那人一怂,后撤了一步,下意识问道:“先生是何人呐,俺觉得眼熟得很。”

    “这不管,我就问你,如果说官家来管粮,在各地建一处粮仓,你们多余的粮食存入其中,换成钱币,就比如五铢钱吧,再登籍造册记录凭证,日后需要用时,凭借凭证来取米,你们愿意吗?”

    “官家肯定愿意啊,但必须要清官来担任,俺记得那个,那个叫张韩的,他来最好!”

    “为啥张韩最好?”张韩乐呵呵的道。

    “他有钱得要命,根本看不上俺们这些粮食。”

    “那倒是,”张韩点点头,话别了这几个乡农,而后很多想法莫名其妙的开始浮现在心中。

    现今阶段,颍川的商贾大多还是当年的马队跑商,把货物东西南北的调运,赚取差价。

    一趟回来赚个几倍的价钱,看似福利不错,但是路上也多危险。

    除此之外,工造营之前打造出来的生活用具,也能托类似官商的门店去贩卖。

    在许都,那些铺子都是张韩的,那可是每年都要收钱的。

    许都越繁华,他的税租自然就越高,这收益是水涨船高的。

    现在,颍川已经解决了温饱农耕之难,百姓都可有余粮,不再是以前那种每年都要望下一年的粮食来过冬的紧凑日子。

    那真的该是兴商道繁华的时候了。

    张韩没学过类似的学说,但是现在可以推及其理,寻找懂得算这种事的人。

    比如,百姓手里有余钱,怎么样才能让他们花出来呢?

    那就是需求。

    生活的各种需求,以改善其当下状况,再把这种改善标上价码,他们就会交出余钱。

    而一旦需求过多,余钱已经不够时,再单单种地一项,就不足以让所有人都赚到了,自然就会衍生出别的门路。

    比如土建苦力、木匠、铁匠、生意铺面,当这些错综复杂的花销路子全部出现时,流通起来的钱币就会越发的值钱,且趋于一种价值均衡之中。

    那时候,余出的钱又可以存于某处,比如……

    “比如放在我家里,我家里又大又安全,需要的时候就来去,不要时我可以随便拿去用,每季度分他们一点点息金。”

    “……”

    张韩面前,坐着一个中年人,目光已经不再清澈,胡须也浓密了许多,但严肃的面容一直没变,眉宇之中亦有英气。

    这是陈登。

    半日前,张韩让典韦率八十骑奔袭颍川府衙,把陈登请来见一面,说出了自己这些天思来想去的各种点子后,准备听他如何回应。

    “所以说,你现在是打算抢天下人的钱?”陈登狐疑的看着张韩,他毫不怀疑,一旦钱财聚积到了一定数量,张韩会马上翻脸不认账。

    “不,我说的是此类理念,钱庄与牙行,都可以成为颍川百姓日后的生活常态。”

    “这样,就不会存在粮食供应不及,钱财堆放不了的问题了。”

    “你还是因为我让你等一下的事?那是府衙真的没粮食,前个月刚刚送了三万石去东郡。”

    “元龙,这么多友人里,我一直最欣赏的就是你,你敢吃生鱼!”张韩眼神古怪,似笑非笑的指着他,好像很深情似的。

    陈登的双眸瞬间就耷拉下来了。

    不提这事,还可以谈。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