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正文 第111章 第 111 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车厢内静默。
    “还有呢?”裴少淮问道。
    “裴给事中光凭观察, 便能猜到镇海卫一事与尚书府有关,如今多听了一句,想来能够猜到其他实情。”燕承诏少见地笑了笑, 带着些揶揄, 用绣春刀刀鞘挑起车帘布,矫健一跃, 下了马车。
    独留裴少淮在车上继续“猜”。
    裴少淮只恼自己方才嘴快, 不然还能从燕承诏口中多听些“密报”。
    他本还想着静一静心绪,毕竟今日发生的事已经够多了。听了燕承诏这一句话之后, 裴少淮只得揉揉太阳穴, 伴着车轱辘声陷入了沉思。
    鱼鳞图册,乃是征收赋役和登记田亩归属的簿子, 簿子中简略绘制山陵、道路,谓之何地,再紧挨着依次勾绘一块块田亩, 标注归属何人、田地肥贫、田亩大小, 因勾勒的田亩参差比邻,形如鱼鳞, 故有“鱼鳞图册”之称。
    图册编绘不易, 一式两份, 一份汇总至朝廷, 由户部掌管,称之为总册。另一份留在各地县衙、州衙内, 每年照册收赋。
    为了方便皇帝总览,户部还会计算大庆各地田亩, 依照东西南北方, 绘制总图。
    鱼鳞图册是赋役的依据, 关乎国库国本,动了鱼鳞手册便是动了国之根本,这是大罪。皇帝若是要细究,裴尚书莫说官位不保,就是全家杀头也不为过。
    燕承诏是皇帝的忠心近卫,南镇抚司查出来的密报,燕承诏不可能隐瞒,皇帝自然不可能不知晓。裴少淮甚至怀疑,燕承诏今日突然告知他此事,有可能是皇帝的旨意。
    有选择地让臣子知晓某些密报,不正是帝王常用的驭权之术吗?
    裴少淮的那位堂叔裴秉盛是最直接的犯错者,只是告病在家,并未被处置,裴珏作为父亲,依旧稳坐吏部尚书的位置,至少说明了两件事——
    其一,皇帝还想继续用裴珏,或者说一时未能有更合适的替代者,若是贸贸然将裴珏罢官,皇帝失去的不只是一名臣子,还有朝中派系势力的失衡。
    其二,裴秉盛所犯并非原则性过错,罪名可大可小,全在皇帝的一句话之间。何为原则性过错?谋反也。尚书府上下并无谋反之心,裴秉盛极有可能是被坑蒙骗上了贼船,可见这位叔父不是个谨慎、聪明的。
    如此,裴珏才有了挽回圣眷的余地,亦解释了裴珏为何急着将自己磨成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他有用,皇帝念一两分旧情,裴尚书府才能活命。
    这些事,裴少淮早前已经猜得七七八八,他现在往更深一层去想,恍然明白过来——裴珏推行“以银抵税”的新政,是有意为之。
    无怪新政被驳斥时,裴珏不为所动,神态淡然,他一开始在意的,就只有整治官吏、重新丈量田亩而已。
    裴珏若是一开始只提整治官吏、重造亩册,朝中与他敌对的派系必定反驳、为难,争议太大则久久不能实行。此事拖得越久,儿子的罪行越容易被其他官员发现,到时就回天乏力了,裴珏必须下快刀。
    于是他多添了一条“以银抵税”作掩饰——百官只顾着抨击“以银抵税”,而忽略了裴珏真正的目的。
    好一个声东击西,裴少淮心中讪讪自嘲,没想到入官后的“第一课”是裴珏教的。
    裴少淮被“骗”着提了统一铸币之策。
    所幸,他们各安所得。
    至于镇海卫背后更大的密报,裴少淮知晓的不够多,无法去猜。兴许是哪位藩王动了不该有的心思,皇帝知晓了却不急着去动他,皇帝正处在最会权衡利弊的年岁。
    一路思绪万千,直到一声“吁——”,马车停下来,裴少淮才抽回思绪。
    伯爵府今日没有全家一同用膳,裴少淮在自己院中用晚膳。
    杨时月为他做了一盅红枣雪耳羹,温润爽滑,她道:“爹爹今日回府早,派人过来传话,叫我给官人准备些润喉的羹汤。”
    “岳丈有心了。”裴少淮道,“时月,也辛苦你了。”
    “是官人辛苦了。”
    杨时月虽不知道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事,但爹爹特地派人来传话,大为赞赏,想来夫君是做了件清正的大事,让爹爹都以之为傲。
    等裴少淮喝完雪耳羹,其他菜肴上桌,夫妻二人一起用膳。
    ……
    ……
    另一个裴府却没这么好的光景,裴珏虽拿到了差事,达成所愿,但府上仍是愁云惨淡。
    大圆桌上,一家人围在一块吃晚膳,只闻吃饭声,相互间静默无言,并非规矩使然,而是不知当说什么。
    裴秉盛近一年来备受煎熬,说是在家装病,实则如今与真病无异矣。担忧自己的前途小命,担忧连累全家,这样时时刻刻的忧虑,比骤然一场大风寒更消磨人。
    裴秉盛知晓父亲今日推行新政,想问一问朝上大议结果,张张嘴又止住了——父亲脸色不好,他不敢问。
    裴珏先开口了,他放下筷子,道:“你明日跟我一同入宫。”
    裴秉盛眼睛亮了亮,他终于不用再装病,可以回到户部了。
    下一瞬又闻父亲道:“你自己主动请奏,到各地去丈量田亩。”
    “孩儿此番率队丈量,必定将功补过。”裴秉盛意气满满,感激父亲道。
    “率队?”裴珏语气冷冷,望向儿子,一肚子怒火在此时爆发出来,他言道,“若是按照律例来办,眼下你连孟婆汤都喝完了,你竟还能惦记着官位,想着率队。”
    裴秉盛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裴珏继续道:“我是叫你亲自下田去丈量,不是甚么率队,此番你不经风吹日晒瘦脱相了回来,博天子一两分可怜,你的脑袋就不是你的。这回我说得够明白了吗?你能听明白了吗?”
    最后那句反问,让裴秉盛眼中几近无光。
    裴秉盛问:“孩儿要去哪个布政司?”
    “南直隶苏州府。”
    想到那个地方,那里的人,去了苏州府就不可能避开裴秉元,裴秉盛显然并不想在堂兄面前露丑,这么多年他得意惯了。可他今日再不敢反驳父亲了,故没有说话。
    “现在知道要脸面了?”裴珏看透了儿子的心事,言道,“早些时候‘广结四方’,怎不见你多思虑思虑,哪怕你做事前同我商量一句?”
    又道:“我辛辛苦苦筹谋,将你送进户部,叫你盯紧铸钱一事你不听,反倒被人坑蒙,动了不该动的,你可对得起为父的一番苦心?”
    这些话裴珏本是憋在肚子里不打算说的,可当他想到,送到手边的好差事儿子不懂珍惜,而伯爵府长房的一个孙辈,初入朝堂就能步步为营。
    裴珏气不打一处来,肚中的话不吐不快。
    二老太太在一旁抹眼泪道:“秉盛已经知道错了,你还说这些剜心头的话作什么。”
    “慈母多败儿!”
    二老太太也是一肚子委屈,脖子上的青脉凸显,朝裴珏道:“早三十年前,老爷在成都府当差的时候,终日影不着家,怎不闻老爷说慈母多败儿?我若是不教他们去争去斗,叮嘱他们好好读书,又哪来的家族延绵?”
    裴珏哑口无言。
    终是大家默言,结束了这场口角。
    晚膳后,裴珏坐在石亭子里,不知在沉思什么。
    幺孙裴少炆拿着一篇文章而来,请祖父点评。
    裴珏只略看了一遍,就应道:“见解新辟,进步很大。”显然心思不在上面。
    裴少炆也意不文章。他得了乡试第六后没有继续参加春闱,不是他不想,而是祖父不让他考。
    裴少炆吞吞吐吐开口问道:“祖父,大伯的事若是处理妥当了,孙儿是否可以参加后年春闱?”
    他好不容易从少淮少津两兄弟的阴影下走出来,岂知又碰到大伯犯事。
    裴珏放下文章,怅然应道:“炆儿,无关学问深厚,若是你去考了,极可能注定不会被录……你也要去考吗?”
    裴秉盛犯了事,皇帝岂还会让尚书府的人入朝为官?即便这条罪名没有公开。
    裴少炆未料到会是这样的答复,他还想着在春闱上证明自己……
    风一吹来,石台上的文章被吹散,落入积水潭中,裴少炆也顾不上去捡。
    好似一下子,文章写得好与坏都不重要了。
    “所以,少炆你再等等,等两年之后,新的鱼鳞册造好,兴许到时是别的光景也不一定。”裴珏安慰道。
    “孙儿省得了。”
    裴少炆失了魂一般,回了书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
    ……
    半月之后,在京都城西的旧坊基础上,兵部已改造好宝泉局,黑底牌匾是新挂上去的。
    局内虽简陋了些,但铸炼的器具周全,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兵部平日里要铸造兵器,并不缺能工巧匠,这次抽调过来铸币的,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只有顺利把第一批银币铸造出来,银质样式得了皇帝首肯,才能开始批量铸造银币。
    所以这个宝泉局只是临时的,真正的宝泉局一定会更大,工匠更多。
    张尚书和裴少淮过来时,匠人们已将几枚铸造好的银币摆在桌上,供大人们取看。
    匠人们用的是浇注模具的法子铸造银币,即便已经精心打磨过一遍,但银币字体纹路有些粗糙,并不算十分清晰。
    且银币样式单调,除了年号几个字外,没有其他纹路。
    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
    “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匠头说道。
    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
    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