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正文 第144章 第 144 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次日百官休沐, 皇帝口中最贼的“小狐狸”,带着其中一卷“顺走”的圣旨正赶往南平伯爵府。
    那夜御书房与皇帝饮酒下棋,究竟是君臣间私下闲叙, 趁着皇帝兴致高,裴少淮伺机“索要”, 自不可能失了分寸,言之非分。否则事后伤了君臣情谊不说, 也易被他人攻讦为奸臣。
    两壶薄酒, 意醉人未醉,裴少淮提的都是私事而已。
    那夜谈及棉株种植和棉布纺织,这其中一卷圣旨自然与三姐的棉织造坊有关。另一卷圣旨, 则是裴少淮为娘亲而求——
    裴秉元自太仓州辞官致仕, 朝廷先为其虚晋了正四品官,却未封林氏四品恭人诰命。此事倒也正常, 毕竟裴秉元政绩在五品而不在四品, 且等到裴秉元承爵之时, 林氏自会受封,并不急于一时。
    然两者于林氏而言意义大有不同。
    娘亲这些年受了不少委屈, 裴少淮身为儿子, 能替母亲多做一些是一些。百事孝为先,尽孝不宜迟。
    那道圣旨如今仍藏在裴少淮书房中, 他心想,等到工部神帛制敕局织好诰命卷轴,礼部备好礼制,声势浩荡到府宣封, 再告诉娘亲也不迟。
    朝中四品五品的官员并不少, 但能随夫君受封的官妇并不多, 想来此事能让娘亲高兴一场。
    ……
    马夫长吁一声,马缰一勒,马车缓缓停于南平伯爵府门前。
    裴少淮抽回思绪,将圣旨藏于宽袖之中,进了乔府。
    正堂中,雪盏茶杯热气氤氲,裴少淮将金色圣旨取出,推至三姐、三姐夫跟前,他自认为动作已颇为郑重,然裴若竹、乔允升相视,皆是惊诧——弟弟竟就这般风轻云淡地从袖中取出了一卷圣旨。
    且不论圣旨中言之何物,单是这番举止,已叫人吃惊。
    半晌才回过神来。
    “三姐且打开看看。”裴少淮说道。
    裴若竹镇定了几分,缓缓撤开卷轴,唇间默读微动,当读到“赐名‘北直隶棉织造坊’,选民女织妇为工,机织天下棉布”一句时,顾不得继续往下读,抬头望向裴少淮,满脸喜色,一时间不知言何。
    弟弟为她求来这样的圣旨,显然是明白她的心思。
    赐名为“坊”,而不似“杭州织造局”那般为“局”、为“司”。
    裴若竹感激道:“谢弟弟助力,弟弟之思量,叫人敬佩。”
    “三姐之作为,才真叫人敬佩。”裴少淮认真说道,“三姐倾尽家财开设棉织造坊,并非想当一‘钱袋子’,而是为大庆妇人谋一容身之所、养家之本,此等气度,鲜有人能及。”
    把棉纺织当作生意来做,做得再大,也不过是朝廷的“钱袋子”而已。太平时产布,战乱时贡银。
    三姐若是想要借棉布谋财,方法何其之多,何须进宫献布皇后?
    裴少淮言道:“圣旨已带到,请三姐仔细收好。”他起身负手踱步,思量了一番,又隐晦说道,“等过了几年,家家户户民妇采棉织布以养家,成了常事,则又是另一番说道了。”
    这道圣旨能用上几年,但一朝君主一朝臣,圣旨亦只是一时的旨意而已,不是没有变数的。
    百姓从中得利,人人习以为常,才是最稳当的立足。
    裴少淮相信三姐能想明白这番话的意思。
    裴若竹应道:“我省得了,谢弟弟提点。”
    窗外天色有亮堂了几分,估摸已是巳时末,裴少淮告辞道:“时辰不早了,我便先回去了。”
    乔允升留他用过午膳再走,裴少淮并不掩饰,笑笑直言道:“难得休沐,我回去陪陪小南小风。”
    “应当的。”乔允升应道,“我送送内弟。”
    ……
    ……
    元月下旬,福建快马传回一本折子,早朝时,皇帝命人当朝宣读了此折子。
    原来,远在福建布政司巡检的裴尚书传回“捷报”,他与南镇抚司副官从布政使的私人山庄中查抄出白银二十万余两,涉事官员皆以捉拿,白银不日将运送归京以充国库。
    皇帝当朝宣读此事,颇有杀鸡儆猴之意。
    人未归,功先至,虽是立功也是立险,谁知归途中会生出什么凶险?裴少淮心想,裴珏此等善于算计之人,为了让幺孙能参加今年的春闱,是有些铁心一横、不管不顾了。
    叫人唏嘘。
    二月初三,皇帝任命当朝首辅胡阁老为今年春闱的主考官。如此任命尽在意料之内——首辅、次辅接连倒台,胡阁老由群辅一跃成为首辅,尚未立过选臣之功,今年自然要任春闱主考官。
    随后,又从翰林院、六部、九卿中遴选了十八房考官。
    此后数日,不止京都城里,连朝堂上,皆是围绕春闱议论纷纷,猜测春闱会元将落入哪一省哪一府。
    春闱前夕,裴少淮在京都城内声名再起,一来他是三元及第,被各个会馆的考生们所信奉;二来他以“北客”为名所写的文章,被书局刊印成册售卖,堪称策论范本,一书难求。
    裴少淮是万万没想到,他低调数月,还要在开考前两三日被人攻讦一番。
    礼部一名给事中上了一道折子,写道:“……春闱考生奉裴给事中为文曲星再世,上香祈祷以求榜首有名,此等歪风邪气不可长。”
    对于此等没事找事的折子,皇帝本已扔至一旁晾着,可想到裴少淮这段时日尽躲着自己,心生一乐,叫人把裴少淮叫了过来,还把折子丢给了裴少淮。
    “伯渊啊,你自己看罢。”
    皇帝本想听裴少淮“解释”一番,却见裴少淮阅后满脸鄙夷,似是恨不能立马把折子扔回案上,遂问道:“伯渊,你可有什么想说的?”
    “微臣觉得晦气。”裴少淮言道,“谁人愿意活着受人上香供奉?黄大人弹劾微臣,莫非觉得微臣有意如此,助长此风?”
    他知晓皇帝在拿他打趣。
    这样无事生非的风气不能长,裴少淮决定反参一本,随即言道:“学子有此荒谬之举,无非是想求一份心安、求个好兆头罢了,实在无需上纲苛责。再者,臣若因此而受责罚,岂非身有学问而有过错,黄大人非弹劾微臣,而是弹劾学问者也。”
    又言:“黄大人身为礼科给事中,若是无话可谏,自有贤能者愿意担任此责。”
    河西派虽倒,但这种言官乱弹劾的风气,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根除的。
    裴少淮反击得行云流水,皇帝便不好只将这本折子晾着而已了,连说要为裴少淮主持公道。
    说着说着,君臣二人皆笑了起来。
    ……
    二月初八这一日,胡阁老领帘内帘外考官,一同祭拜圣人孔子,随后进入贡院,各司其职。
    春闱即将开始。
    裴少淮为了送考,特地告假一日。
    相较于三年前,这回的天气要好很多,虽天寒地冻,但至少没有下雨,考生们不用受湿寒之苦。
    入夜时候,几经点验无误之后,兄弟二人登车,启程前往贡院。
    裴少淮当年春闱时,得了杨时月送来的一方衾被,陪他在贡院小小号房里度过了九日。而少津这回参加春闱,陆家小姐为他送来了各式吃食,样样都是精细烹制,耐藏饱腹还可口,可谓费了好一番心思。
    少津准备得充分,精神头十足,不时撩起车帘,望望车外已行至何处。
    胸有成竹。
    该聊的都已聊过,裴少淮忍不住最后再叮嘱一次,道:“春闱长达九日,身居小小号房当中,饥寒苦累,第三日时初显,第六日时最盛,熬过前六日则后三日一鼓作气。以你的学识,自可坦然应对所有考题,要当心的是身子,若是身子不爽,则学识无处施展。”
    “大哥,我省得了。”少津应道,“我必定听大哥叮嘱的,夜里好生歇息,不求一时之快,循序作答。”
    “你记得便好。”
    马车在贡院外门前停下,不多时,徐府的马车也到了,言成背着包袱提着考篮下车,与少津一样,亦是胸有成竹之态。
    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两年的南下游学,四书五经铭记于心,真知灼见了然于胸,今日赴考,不过是将所知所想付诸笔下而已。
    “伯渊,仲涯。”徐言成一边打招呼,一边奔赴而来。
    裴少淮唠叨,又把方才提醒少津的话,又同言成说了一遍,他穿着大氅犹觉得生寒,说道:“今年虽无雨,却异常天寒,你们入了贡院进了号房,勿忘了先生火取暖。”
    少津、言成颔首应着。
    话才说完,裴少淮忽感觉有目光望来,故回首一望,正巧看到了一辆有些熟悉的马车。
    裴少炆正撩起车帘,朝他望过来,两人的目光碰到了一起。裴少炆头发梳得有些凌乱,因为消瘦而深邃的眼窝中,眼眸里没了那股偏执的劲儿,却多了几分凌人的寒意。
    车帘放下,裴少炆没有下车。
    马车又动,折向西行,似乎是因为遇见了裴少淮兄弟,裴少炆选择换一个门入贡院。
    “大哥,怎么了?”裴少津问道。
    “没什么。”裴少淮回过头,不愿扰乱弟弟的心绪,遂编了个由头,笑笑道,“方才见到一辆马车,以为是杨府的马车,是我认错了。”杨向泉也参加今年的春闱。
    几人重新点验了一遍物资,一切无误,时辰也差不多了。
    裴少淮最后作别道:“借用盛唐诗豪梦得先生的一句诗,‘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日放鹤且冲天’,二位且大胆施展才华,于笔下与众人一较高下,我在院外静候佳音。”
    少津、言成郑重作揖,相视一笑,异口同声道:“承状元郎吉言,师门盛名,莫不敢负。”仿佛是商量过一般。
    转身,一同向贡院东大门走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