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32章 帝王陵墓和海外遗珍9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首先,给大家留个悬念,先不说这个倒霉老祖宗,我们按顺序,先说一下元朝的皇陵。】

    忽必烈一脸坦然:呵呵,后人能盗他们的皇陵那才怪了,别说几千年后,过个几十年,自己人都找不到呢。

    毕竟,骆驼的寿命也没那么长.…

    【成吉思汗作为开辟了整个华夏最大疆域的蒙古大汗,大家都很好奇他的陵墓里有什么,也很好奇他的死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还有元朝开国君王忽必烈的墓,也很好奇。】【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座任何元朝墓被找到】

    【毕竟,蒙古族的风俗,是万马踏平】

    "不是吧?”惨被多次盗墓的刘彻还说想要学学如何不被盗墓,听到万马踏平懵了, “是朕想的那个万马踏平吗?"

    武将们也很懵,他们是很喜欢良马,也想要有很多很多良马,一万匹不嫌少,但不意味着死后想要被万马踩踏坟头。

    军帐内,成吉思汗淡定地喝了一壶烈酒:万马踏平算什么,这不是有效防盗了吗,瞧现在他跟他的后裔都没能被盗墓,他们才算笑到最后的赢家。

    至于他的死因.…成吉思汗突然有些郁闷,废话,他如果知道了他怎么会死,他也不知道。

    【传说蒙古人的葬礼习俗是完全不允许汉人参加,一路上遇到谁杀谁,把尸体送到墓地下葬后,不起坟不树封,然后万马来回踩踏,会把整片草原都踩踏平整,看不出哪里不一样。

    但是人都看不出来,怎么记住位置呢?】

    【为了记住位置来年祭奠,蒙古人会牵来一峰有孩子的母骆驼,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小骆驼,把小骆驼的鲜血洒在墓地上。来年祭祀的时候,就靠母骆驼的记忆找陵墓。】

    【但是母骆驼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悲伤告诉别的骆驼,自己的寿命也有限,所以母骆驼一死,陵墓在哪里,后人也找不到了,更别提几千年后的我们】

    一群中原人听得目瞪口呆。

    这样都可以?

    "古有老马识途,蒙古人有骆驼引路祭奠,不知道匈奴的葬礼习俗是不是也这样……"

    刘彻啧啧称奇之后,突然有了新创意,兴致勃勃拉着刚被他提拔的卫青, "朕的长平侯你说,假如大汉抓到单于的骆驼或者马

    ,是不是可以直接让马引路带汉军去他们的部族聚居地?"

    匈奴逐水草而居,聚居地本来就会到处变换,加上普遍是骑兵,机动性强,打不赢就跑,汉军对上匈奴哪怕是从速度上来说也很容易吃亏。

    直到现在,还没打赢过,想想就心酸.…

    卫青:

    谢陛下,但是现在他还不是长平侯。其次,如果能活捉单于的马了,还怕找不到聚居地?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他该怎么回答呢?

    【好消息是,明朝的帝王陵大多数没被盗,所以也没什么文物可以讲】【坏消息是,明朝的人殉制度,简直是一场历史的倒退】

    朱元璋脸色沉了下来,比听见自己被挖坟还要愤怒。

    因为,把人殉写入大明律的,就是他。

    这相当于否认了他的治国措施,可这些是他特意从前朝总结,为了防止外戚、女祸而设置的。荆咕不会在意朱元璋是什么想法,开始介绍人殉的历史。

    【人殉,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奴隶社会时期非常盛行,比如之前我曾说周朝废除了人殉,现在查资料,发现并没有。这是我个人不严谨没有考据的错误,跟大家道歉一下,在此纠正,重新补充说明。】

    荆咕的道歉,让古人反应各不相同。

    有书生嘲笑: “果然是女子,就算是后世女子多读点书,同样见识有限,错漏百出。”

    听到的同窗怒骂: “比尔等迂腐之人好,哪怕错了也从不认错!”

    也有人赞赏: “做学问就是要精益求精,如此专研,方为求知之道。”

    还有人好奇: “后世的史料是什么人都可以看吗?还是说这女子本就不是普通人?”

    【根据资料具体看来,在奴隶制早期的夏朝,因为奴隶制刚刚建立,继续发展生产力,奴隶主需要很多奴隶从事劳动,因为这一时期人殉较少;】

    【商朝信奉鬼神,入主中原后,早期人殉并不普遍,中晚期达到鼎盛。根据现在已有的两千多座陵墓中可以看到,贵族墓中殉葬者多达几百人,少则一二人。有的是活埋的生殉,有的是杀殉】

    【周朝时期人殉之风依然盛行。西周早期的人殉甚至比商朝更为广泛】"怎么会……怎么会……"平民中的儒生感

    到不可思议。

    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因为礼崩乐坏才有那么多人殉,周朝不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吗,怎么也会有人殉?

    【《墨子·节丧》记载: “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说明周朝初期,人殉已经制度化了】

    【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贵族中仍然流行人殉。比如齐桓公、晋景公、秦武公、秦穆公等诸侯王都曾死后佣人殉葬。秦朝从秦武公开始实行人殉,死后殉葬者多达六十六人】

    【那么为什么秦穆公杀殉会被骂蛮夷?因为,一般殉葬只是殉葬奴隶,而秦穆公殉葬了大臣,而且总殉葬炸多达一百七十七人。】

    奴隶,根本不被贵族看在眼里。周朝说没有人殉,因为奴隶,不是人。

    周朝实行分封制,从周天子往下,分封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而奴隶作为从属品,跟牛羊马一样可以被买卖,也同样可以殉葬。【直到春秋后期,因为不合礼制被反对,改用木俑、陶俑代替殉葬】

    【——《周礼》早就有了,怎么周朝快灭亡时才提到不合礼制?所以真实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需要劳动力来发展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从贵族流向民间,大幅度使用。青铜农具让农业提高了生产力,青铜兵器也提高了战斗力。

    而最重要的,是从春秋到战国,军队也从贵族和贵族门客的参与变成了平民与奴隶参与,从不杀俘虏交换战俘,变成了杀俘虏以绝后患。人口大幅度减少,奴隶成了重要的劳动力。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一个残忍,又真实的原因。

    百姓深深地被震撼到了,突然感觉自己好像知道了了不得的事。

    "难怪天子不让我们娱乐也不让做生意,只能种田服役,我们就是劳动力……""但也正是因为需要我们种地,才没让我们去殉葬……"

    武帝时期,原本觉得劳役太重的汉朝百姓,突然发现这时期的好处。

    【进入封建社会后,仍然有人殉发生。在秦始皇去世时达到了顶峰。前面说过,秦始皇用陶俑取代人殉就是为了珍惜民力,为什么在始皇帝去世时又达到了顶峰?】

    【这就不得不说他的好幺儿胡亥和他的好心腹赵高,怕始皇帝地下孤单,不但

    把所有儿女送下去,还把没生育过的后妃也送下去,还有打造始皇陵的工匠一起送走。】

    【最后没等始皇帝三年满,就把大秦也送下去了,真是一个大孝子!】

    嬴政听到不到三年大秦就被送走,终于顾不上天幕一声暴喝: “胡亥!”大秦奋六世之余烈才变成如今的大秦朝,没想到他死后才三年,大秦就没了。

    天幕之前说大秦太短,他想过的短是没有周朝八百年长;后来天幕说大汉最长,也不过四百年,他又以为秦朝是百年左右。

    万万没想到,他去世不到三年!不到三年!

    嬴政眼神阴森森看着快速跪下的赵高: “赵高,竟然是你。”

    他就说胡亥蠢归蠢,手段不至于斗得过所有公子,若是有赵高,那就说得通了。

    “陛下……”赵高吓得哭着浑身颤抖着求饶, “陛下,现在臣还什么都没做,一切都没发生……”

    胡亥扑上来抱住嬴政的腿哭嚎: “父皇,儿臣什么都不知道,一定是赵高,是赵高干得,儿臣也是被利用!"

    嬴政一脚踹开胡亥: "车裂!车裂!"

    这样的逆子,没法改造,宰了算了。至于赵高,这样的佞臣,他不缺,跟胡亥一起上路正好师生相伴。

    两人被拖下去,鬼哭狼嚎着嬴政也没心情理会,雷厉风行地吩咐李斯: “传令下去,朕死之后,不许殉葬任何人!尤其是工匠,好好留着,朕要重用。"

    他担心骊山正在修陵墓的工匠看到了离心动荡,立刻颁布法令让李斯执行。李斯领命,亲自去办理此事。

    嬴政再次看着天幕,遥遥一叹。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天幕说秦始皇陵的很多技术失传,原来不仅仅是因为战争,还因为制造秦始皇陵的工匠全被胡亥殉杀了。

    他能听出天幕有多可惜,也能听出这些工匠的技术在后世有多重要。

    而且跟后世的帝王陵对比后,嬴政也发现:果然还是大秦的工匠最厉害!既然这么厉害,怎么能死?

    他儿子很多,死一个胡亥不可惜。帝王的身边也从来不缺宦官,但是死一个秦始皇陵的工匠,很可惜。

    【秦朝灭亡后,殉葬之风已经走向衰落】

    【汉朝时期,刘邦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加上秦末混战后人口剧减,他立法明令禁止人殉,并且鼓励妇女多生育子女,鼓励改嫁;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人殉没有完全绝迹,董仲舒提议过打击人殉,刘彻也重视了,对人殉的收敛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完全绝迹;

    【直到汉宣帝刘询在位时,赵缪王刘元病重时要求善于吹拉弹唱的奴婢为他殉葬,有十六人因此被逼自杀,刘询知道此事后撤销了刘元一族的封国,惩罚是前所未有的重。由此可知,这个时期不只是法律禁止,人们也是公开反对的。也因为惩罚之重,人殉之风在中原几乎完全消失。】

    【在现在已经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列侯墓中都没有发现人殉,可见中原地区人殉现象已经很少了。

    让我们说:谢谢老刘们!】

    老刘们集体展颜,刘邦得意大笑: “哈哈!”是他先开始立法禁止人殉的,果然还得是他!

    吕雉难得没有泼冷水,淡淡夸奖了一句: “还算你爱民。”

    被难得夸自己的吕雉这么一捧,刘邦更高兴了,叉腰大笑: “哈哈哈哈!咱老刘家都厉害的很!"

    【不愧是我们大汉族的祖先,这先见之明就是不一样】

    老刘家集体被夸,美滋滋。

    大汉朝的百姓也一起美滋滋,有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

    【唐宋时期,有零星的人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两个少数民族将领想要主动为其殉葬,

    被唐高宗禁止。除了二者对李世民的感激,这跟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有关系,少数民族的殉葬哪怕是清朝初年、入关之前依然存在。】

    【唐宋时期有记载的反而只有皇帝,比如唐武宗的王才人,宋高宗的李才人、王才人,都是生前宠爱的妃子,死后一起带走。嗯,这种宠爱估计狗都不要。】

    唐武宗李炎:别骂了别骂了,朕马上改。想不到整个大唐只有他被点名,连玄宗皇帝都没有人殉,他太丢人了!

    一想到老祖宗太宗皇帝可能也看到,李炎心急又心虚: “废除人殉,全部废除!朕驾崩后不需要任何人殉葬!"

    r />

    长孙皇后也在皱眉,她想说些什么,但是后宫不得干政,当着朝臣的面实在不好开口。

    但是想想先前诸多对女子的不公,她身为皇后,一国女子之尊,如果她都什么不能做,那其他身份不如她的女子如何是好?

    她想了想,鼓起勇气委婉道: “陛下的风范,后世子孙学不到一二,不如陛下写下来传给后人,以作训诫?"比如,把不得人殉写入法律中。

    长孙皇后原本想给宫中妃子写一本书来规戒行为,然而现在想想,一直以来给女子的清规戒律那么多,反而是保护女子的法律太少。

    她心中忐忑不安,却没想到李世民完全没生气,朝臣也没有她想得那么激烈反对。他们的注意力被天幕所说,对比之下更觉得唐武宗丢人,反而附和赞同。

    李世民道: “好主意,儿孙朕能教到,但是再往后都教导不到,不如朕把它写入大唐律,免得后世子孙败坏大唐名声。"

    从此,大唐也和大汉一样,将禁止人殉明确写入法律,加上天幕的存在,让人殉在大唐彻底绝迹。

    【元朝时期是否有宫人殉葬, 《元史》等史籍没有记载,但是波斯史书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曾以四十名贵族女子殉葬。】

    成吉思汗思考:嗯,要不别殉了?不是说有用吗,留着干点别的?

    前面说的他俘虏工匠很有用,贵族女子好歹是贵族世家精心培养教育的,总会点什么。【现在来到了我们的大明朝,著名的历史倒退朝代!我们掌声欢迎!】天幕特意做出音效, “嘘——”嘲讽意味十足的特效,响彻各个朝代。

    十分明显地对明朝的嘲讽。

    还没开始介绍,明朝的皇帝们开始慌了。

    这天幕,假如各朝各代都能看到,岂不是他们丢脸要丢到各个朝代面前去了?【到了明清时期,死灰复燃,宫人殉葬甚至被朱元璋定为“祖制”】

    【明朝宫殉贯穿了五朝,在明英宗时中断,这也被誉为明英宗生前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朱祁镇:什么叫朕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什么意思!

    明英宗之后的帝王和朝臣们齐齐点头。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实在是太丢人了,但废除人殉,不单单宫女会感激,大臣也会感激。这得从明朝非常普遍而又非常残忍的人殉制度说起。

    【明朝殉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其一是受古代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想要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继续被人伺候;其二是朱元璋出于“严内教”的考虑,其三是受到蒙元时期“视生命如草芥”野蛮习俗的影响,其四是明清时期大力推崇女性贞节观、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有关系。】

    荆咕先介绍了一遍明朝重新开始用人殉制度的背景,让前朝的帝王们大开眼界。“视生命如草芥不是对奴隶吗?如果对贵族世家也这样不会被反?”嬴政很惊奇。

    大秦殉葬了三个大臣都被骂了好多年,怎么听天幕的意思,似乎明朝不只是殉葬奴隶,后世的贵

    族那么好欺负吗?

    【说起来我很疑惑,朱元璋不但是平民出身,最狼狈的时候还当过乞丐,算是正儿八经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这也是我之前夸他与刘邦是唯二两位得位最正的皇帝的原因】

    【但是当他成了皇帝,他就开始大肆屠杀,我也本以为只是宫女,然而,并不是。】荆咕的声音压抑了起来。

    网络上有说法,说朱元璋是生前家人都因为饥荒死了怕寂寞,所以殉葬了宫女陪伴。然而真考据起来,就会发现并不仅仅如此。

    真实的历史看了之后,会让原本对明朝还有些喜爱的路人粉荆咕,黑化成路人黑。

    她算是明白,为什么大家就算是写穿越剧,也不会穿越到明朝了。

    【在明朝当宗室女,是个十分送命的事】【无论是出生于皇室的公主,还是嫁入皇室的皇妃王妃,都是个倒霉事。】

    朱元璋冷冷道: “朕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女子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哪怕是死了,也能继续在地下享受富贵,哪里倒霉了。"

    他经历过饥荒,经历过战乱,见到过人相食,也见识过战乱时期掳掠女子奸淫掳掠。

    比起那些真正的苦命人,不过是殉葬,而且她们死后他还会赏赐他们的家人,全家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哪里不好?

    【明太祖去世时期史料记载“宫人多从死者”,具体人数没有记录,但是《万历野获编》记载的是妃嫔三十八人,殉葬人数最多;

    明成祖长陵殉有十六妃,朝鲜的史书记载是殉葬了三十余人,其中还有来自朝鲜的妃子韩氏,这个记录来自于韩氏后来归朝的乳母金黑,可信度还算高;

    】

    【这位来自朝鲜的妃子被殉葬后,朝鲜颇有怨言,连带着开始质疑大明中原文化实属野蛮。当时的大臣特意提醒朝鲜世宗:即使小孩都知道“作俑无后”,大明这项惨无人道的制度不值得朝鲜国效法。你看,我说朝鲜不傻,不单单知道缠足对女子不好不学,对人殉也觉得不好不学。】

    朱棣此时还不知道明成祖是他自己,但是,来自朝鲜的妃子韩氏他知道,韩氏的乳母金黑,他也知道。

    朝鲜前期天幕放过地图,此时也的确属于大明的藩属国。他感觉不妙,天幕骂得明成祖,不会就是他吧?

    只是他的庙号为什么是“成祖”,为什么不是“太宗”!

    【连藩属国都会质疑,那些女儿被殉葬的大臣们,真得不会有怨言吗?】荆咕一句话,让朱元璋第一次沉默了。

    他经常跟朝臣私下讨论“女祸” “女患”,大臣们当着他的面是附和,可是背后会不会心疼自己女儿被他要求殉葬,他真得能肯定吗?

    朱元璋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的一切都是从大明江山的角度考虑,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女

    儿都可以牺牲,更何况是别人的女儿。

    但是,他会在意,别人的女儿的父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还是在朱元璋时期,他的次子秦王朱椟死后,朱元璋命令两位王妃为其殉葬,这也是明朝殉葬的开端。】

    朱桢傻眼了:他是开端,难道这意思,是他是第一个死的?还死在自己父亲之前?

    【朱横的两位王妃,都不是普通身份。

    一位是北元将领王保保之妹王氏,王保保胡名扩廓帖木儿,始终没有投降,朱元璋想要收服残缺的北元,于是封了他妹妹为秦王正妃。后来北元势力被肃清,不再有威胁,朱元璋便让王氏殉葬;

    一位是次妃邓氏,宁河王邓愈之女,老朱后来对开国将领清洗时期都没有留情,更别提对藩王的女儿谈什么留情。宁河王府败落之后,邓氏也被送去殉葬;】

    嬴政挑剔地嗤了一声,看着自己的满朝文武淡淡道: “朕不会如此,朕的后代也不会。”清洗开国将领,是得最自己和自己的后人多不自信。大秦最厉害的就是自己,什么功高盖主,没有人能掩盖他的光辉。

    开国将领王翦等人齐齐松了一口气,这才感觉刚刚听大

    明的遭遇听得自己都为自家子女提心吊胆起来。他们可有不少子女与皇室联姻的。

    “陛下圣明!”

    还是大秦好,后世都是什么奇奇怪怪的皇帝!

    自己也算开国将领的李世民皱眉: “这朱元璋,也太过薄情。”

    清洗开国将领,就不怕彻底失去人才吗?

    能一起从开国打天下走到建国,说明是一起同生共死过的兄弟;还互相嫁子女联姻,就是未来会有共同血脉的亲人,是最铁杆的盟友,就比如他和长孙无忌。

    他可能会怀疑下一任皇帝无法掌控长孙无忌,但绝对不会怀疑长孙无忌会背叛自己背叛大唐。因为下一任大唐皇帝一定会有长孙家的血脉,背叛大唐就是背叛长孙自己家族。

    这就是两家关系的紧密。

    怎么能如此清洗,这岂不是要把自己洗的众叛亲离?

    【永乐年间,郢靖王朱栋死后,王妃郭氏也被殉葬,而郭氏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儿,是明成祖靖难之役后为表达心中亲自册封。】

    【这些并不是个例,后面成了普遍的例子。】

    天幕放出了一大片的名字,前面的死者是诸侯王,后面的殉者是王妃。当然,侍女也不会少。还动不动是“自请从殉”,然后再赏赐美谥,显得多么的温馨贞烈。

    看得前朝的女子们离奇愤怒了。

    “王妃、贵妃都要殉葬,他们把宗室女当什么了!”武瞾出奇愤怒。按照大明这个殉葬法,恐怕在太宗皇帝死后,她就得去殉葬,哪还有如今的地位。

    邓绥也气道: “既然害怕女子何必娶妻纳妾,跟男人过去啊!”

    汉朝那么多好男色的皇帝,也没见哪个男人要让后妃殉葬,这大明的皇帝到底都是些什么鬼东西。

    里面甚至还有为他们生儿育女过的宠妃,这些男人一边要女人生孩子,一边还要死后带下去殉葬,简直不把女人当人。

    “本以为宋朝打压女性已经很过分了,没想到大明更过分。”刘娥摇摇头,眼里闪过对大明女子深深的怜悯。

    还好,大宋没有。

    不过为了避免民间有人殉欺压女子,她也要把禁止人殉写入法律,相信有天幕在,大臣家也都有女儿有姐妹,这一条法律通过不会太难。

    【一边册

    封重臣,一边用重臣的妹妹、女儿殉葬自己的儿子,老朱家可真是薄情。】“朕这是为了天下的安定。”朱元璋依然不觉得自己有错。

    听到现在,天幕说女人多么惨又如何,这不的确杜绝了外戚干政,杜绝了女子祸患。只要政策有用,那就没问题。

    【明仁宗殉葬者位宫妃五人,而且还有贵妃,是殉葬者中地位最高的。其余四人是他的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充妃黄氏,都是正位妃嫔,品级比较高,而且郭氏生了三个儿子,非常受宠。】

    【就这还能谥号“仁宗”,只能说在明朝奇葩太多的皇帝里,矮子里拔高个】

    明仁宗朱高炽此时同样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但他知道这些妃子,封号能一—对应,肥胖的脸上先是为“仁宗”高兴,紧接着有些犹豫。

    天幕明显是不支持人殉,可是祖宗之法不可废,而且万一废了,真有后宫干政怎么办?

    可是天幕都说了他是“仁宗”,也批评了大明的人殉制度,自己再坚持,大臣和百姓真得不会反对吗?

    宋仁宗赵祯则是嫌弃,摇头: “让生了三个儿子的宠妃殉葬,这也能叫仁宗,后世的皇帝当得真容易。”

    他多想有个儿子啊,无论是谁,只要能给他健康的生个儿子养活,他愿意宠上天,大明竟然把生了三个儿子的宠妃殉葬!真是不懂得珍惜!

    大臣们连连称是。果然,大宋除了武力值弱,其他都比后世好太多。

    【明宣宗死后殉葬宫人十一人,其中有一位才入后宫二十天就被迫殉葬,建议多学学汉宣帝,不要玷污宣帝这个名称】

    汉宣帝刘询刚被点名表扬过,这时又来,这明目张胆的偏爱先让他矜持的微微笑,然后点头:没错,别玷污朕的庙号。

    刘邦很没形象地翘着脚依靠在软榻上,哈哈笑着称赞: "朕的好儿孙!好!"夸他后代就是夸他,嘿嘿,老祖宗做典范,后代哪有不优秀的。

    【大家看到了吧,在明朝,当公主倒霉,当后妃也倒霉,贵妃王妃宫女,通通被殉葬】【如果在民间,还要缠足守节,明朝,总结一句话:明朝不适合女人生存。】武瞾冷冷道: “难怪说明清开始落后于西方,残了一半的劳动力,真是活该。”"乞丐出身,没见识正常。"太平公主难得恶声恶气说道,听着就来气。

    r />“女子就应该从一而终,生同衾死同穴,这不是应该的吗!”被洗脑的明朝女子,以守节殉葬为荣,民间甚至有女子主动殉葬,如果被人拦下阻止,甚至会自己绝食而死殉葬。

    她们被长时间的洗脑,认为死后随夫殉葬是妻子本分,是夫妻情深。

    而这些,是被男性长时间的训诫洗脑的结果。

    【最后一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叫门天子明英宗。他废除了人殉制度,但是废除之前,先逼死了明代宗的妃嫔,其中就有明代宗非常宠爱的贵妃唐氏,地位也比较高。嗯真是“兄友弟恭”,真是一个好哥哥】

    【但是朱祁镇的这一举动,反应相当大。当他废除人殉的遗诏被送到内阁后,内阁大臣当时非常激动,涕泪横流,悲怆不能自制。

    前面我说过,朝鲜对朝鲜妃子被殉葬非常不满,很明显,大臣们其实不满已久。而到了明朝末年,皇室众叛亲离,很难说不是早就埋下的隐患。】

    【朱祁镇的庙号是“英宗”,意思是“出类拔萃”。谥号是“睿”,意思是“可以作圣”。但我们知道,他葬送了大明满朝文武,非常能祸祸。但是因为临死前废除人殉制度,从明朝一直到清朝都有文人夸他仁厚,可以看到大臣们的真实想法。】

    【不是谁都不把自己女儿当人的,谁养育儿女没有花费心血没有一点感情?】

    荆咕并不想为朱祁镇洗白,土木堡之变,叫门天子是他必须背负的责任。还有回去复辟后,对将士的污辱,朱祁镇被骂猪骑朕一点也不冤枉。

    但是她原本就奇怪为什么都这样了朱祁镇还可以叫做“英宗”,直到看到明朝真正的人殉制度,看到大臣们真正的想法才知道,那是对女性多么冷漠的手段。

    你得会生儿子,还要不嫉妒,不干政,丈夫死后还要心甘情愿去殉葬,甚至还得化好妆不能哭,美美地去殉葬..

    呸!

    古代不是以孝治国吗,为什么不让儿子们去殉葬!

    朱元璋终于紧张了。

    众叛亲离怎么回事?而且这天子怎么是叫朱祁镇,这不是标儿的子嗣?

    还有葬送满朝文武葬送大明江山又怎么回事!都这样了还能叫做“英宗”,人殉制度就这么招人仇恨?

    朱元璋头一次迷茫了。他明明也有补偿大臣们,补偿王妃贵妃们,怎么不愿意

    呢?

    【朱元璋为了避免外戚干政,不但杀妃子,还让后面的子孙娶没有背景权势的平民女子。即使与大臣联姻,大臣的女儿也会被殉葬。

    这的确没有外戚干政,但朱家与大臣们也没有了任何亲密联系。】

    【生母被殉葬后,子女无人管教,明朝的皇帝藩王出了很多奇葩。而且皇帝们感情上没了寄托,转移给了自由陪伴的宦官,所以明朝也是最后一个宦官专权的王朝,甚至因为宦官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还诞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祠满天下的“九千岁”。】

    朱元璋瞬间暴怒。

    九千岁!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不是不让宦官读书识字吗?怎么还会有宦官之祸!

    他希望天幕能再说一些到底是哪些宦官作乱,没想到天幕直接不说了。

    【好了,说回盗墓。】

    【清朝对明朝帝王陵看管修缮的不错,明十三陵现在都保存完好。我国考古只是对帝王陵进行抢救性发掘,因为明十三陵的完整性不能破坏,现在的景区也只是在外围游玩。嗯,俗称坟头蹦迪。】

    天幕放出明十三陵风景区的图片,可以看出风景秀丽,绿意森森,是目前所有帝王陵里看起来风景最秀美的。

    如果不是天幕讲述了帝王陵里残忍的人殉,大家可能夸一句运气好没被盗。再一想到帝王陵里被迫殉葬的大量妻妾,不止是女子,不少男子也为她们感到不平。

    "为他生儿育女还得殉葬,这把礼法置于何处!"

    “殉葬了妻妾,那妻妾的孩子怎么办?仆人哪有亲生母亲亲?”"生母被殉葬,那父亲娶了续弦,有继母就有继父,还不是被人捏扁揉搓!"

    多少人自幼丧母后,在继母面前委曲求全。等到一个人的时候,会偷偷思念生母,想到有生母在自己定然不会如此委屈。

    再一想到明朝强制女子殉葬,相当于人为逼迫生母抛弃孩子殉死,一代入自己和自己母亲,顿时痛不欲生!

    薄太后自从看天幕后心情好了许多,现在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今日正好在刘恒的陪伴下看天幕。看到这一幕,薄太后还没说什么,刘恒已经先怒了起来。

    “蛮夷之举!蛮夷之举!实在荒谬!”

    />无他,只要他一想到薄太后被刘邦殉葬,就恨不得大逆不道把高祖的陵墓给挖了。还好大汉没有。

    【明朝唯一被盗墓的,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万历皇帝生前虽然接近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在后宫中生活十分精彩。比如说他也会自己炼丹,比如说他还沉迷风水堪舆,亲自为自己选定皇陵的位置。

    但是从结局来说,他的风水堪舆术应该没学到家。】

    【万历皇帝自己为了敛财纵容太监盗墓,后来自己也成了唯一一个被盗墓的明朝皇帝】

    朱元璋完全不生气,甚至还骂了一声“活该”。

    但转念再一想到竟然还有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老朱又很崩溃了。

    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有生母管教,被太监带坏了吗?可是不杀嫔妃,那怎么避免外戚之祸,怎么避免后宫干政?

    老朱想到这些觉得非常痛苦,比自己当初打天下还要痛苦。

    【万历皇帝死后定陵坍塌,被发掘后正赶上政治运动,他和皇后的尸骨一起被火焚烧于定陵陵门之外。】

    【大家都知道,火药的中药成分就是朱砂,硝石,甚至火药的发明就与炼丹师炸炉有关系。万历

    皇帝喜欢烧火炼丹,死后自己的尸骨被烧,还在继续玩火。一饮一啄,也算是成全他自己的一出因果报应】

    原本浑不在意的朱翊钧: “噗——”一口老血,连着刚吞下去的丹药一起吐了出来。

    【现在回到前面那个问题】

    【被盗墓的老祖宗是谁呢,是神宗的曾祖父,也就是万历皇帝他自己的曾祖父】

    【说起来也算因果报应,朱翊钧利用宦官到民间敛财,宦官为了达到目的盯上了朱翊钧追封的恭睿献皇帝的显陵。】

    追封皇帝?

    朱元璋觉得好像越来越混乱了。

    不是开国皇帝才追封自己父母吗,后面的皇帝怎么回事?

    【这位睡在明显陵的老祖宗真是倒霉,死后先是被儿子嘉靖皇帝用来制造“大礼议”事件,然后又被曾孙万历祸害盗墓,死后几百年也不得安息】

    【儿子二十年不上朝,曾孙三十年不上朝,看来明朝的藩王,果然很差】

    再联想一下藩王死后王妃要被殉葬的大明特色

    ,荆咕忍不住唾弃:

    【没有生母管教的儿子,果然不成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