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正文 第226章 第 226 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乔允升知晓妻子是何等看重这份“产业”, 怀着胎时,就开始四处打听如何植棉、收集织棉的工具,等织造坊建起来,又带着一群出宫的老女官们, 四处说服农户们种棉、织妇们入坊, 教她们一技以傍身。
    “或还可以再拖一拖, 夫人何必这般急?”乔允升劝道。
    真遣散了, 想要再聚起来就难了。
    “不必了。”裴若竹果决说道,“皇后为难我,于她无益, 那便是冲着大弟二弟去的。”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临入宫前,弟弟们相送, 她曾许过誓言,有朝一日当尽自己全力为弟弟们也放燃一把火。
    只要主动遣散织造坊, 外人便不能以此做文章了。
    几日后,追随裴若竹的女官们聚于京城织造坊, 她们以为,今日还同往年一般,临年关前办场庆功宴, 给底下人分些赏钱。
    白鳞鲙细, 红尾羹香, 珍馐鼎食, 桌上的佳肴美酒比往年更加丰盛。
    却不知是“散伙宴”, 而非庆功宴。
    待裴若竹道出决定,酒桌寂然无声,菜也不香, 酒也无味。
    “今年收成不好,欠了诸位的赏金,大家便把坊子里的机具搬走,折算成银钱罢。”裴若竹假说道。
    这些新式机具可比“赏金”值钱多了。
    只要有了机具,不管在哪都能重新织起来。
    裴若竹举起酒盏,身着褶裙,有着一身别样的气概,道:“再大的织造坊,也比不得自己手里的坊子,诸位知晓如何种棉织棉用棉,在何处做营生不是做?何必拘泥于聚在一起还是分散各地?”
    古时“散伙”源于拆了灶台,各奔东西,今日的散伙,更像是散火。
    星星点点天下明。
    又过了几日,三个年长些的女官敲响了南平伯爵府的偏门,求见伯爵夫人。
    “受夫人照拂这么些年,大家都很是感激,离开前想略表心意。我们省得夫人什么都不缺,思来想去,众人分头去各乡年长者家中,讨了些碎布,拼了几套衣裳,希望世子穿上后,能得百家福气,福上加福。”老女官说道,“我们几个的针线功夫比不得夫人,夫人莫要嫌弃。”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不管是百家饭,还是水田衣,都是为了给孩子多添一份福气。
    摆在最上头的,是一件偏开口大襟衫,形似道袍,各色布块拼成菱格,添了几分明快。
    裴若竹摸了摸,只见一针当作三针缝,密密实实,不知大家伙熬了多少灯油,才拼成这几套衣服。
    她与织妇们的情谊,由布而起,也由布而“终”。
    关于小世子乔青山,这么些年来,裴若竹确实疏于照料,她把心思多放在织造坊上,为坊里的事忙前忙后。得亏乔允升是个不喜出门走动的,一边帮着她打理织造坊,一边揽下了小青山的日常琐碎,让她不为此分心。
    不是裴若竹有意“疏于照料”,而是乔允升用心,做得够好。
    篮子中几套水田衣长短、大小不同,够小世子从五岁穿到十岁,裴若竹收下篮子,道:“辛苦大家了,这很好,我也很喜欢。”
    ……
    到了皇帝宴请群臣这一夜。
    大庆国库充盈,今年宴上的酒水格外醇浓,不似往年那般寡淡如水。皇帝说过“酒酿伤农”,所以宫中酒水开支很是节制。
    今晚是法外开恩。
    裴少淮立功多,宴上频频被提及,免不了多饮了几盏。宴后,又同以往一样,被皇帝单独留下,趁着兴致杀几盘围棋。
    “伯渊这一步棋下得妙,一子落盘解困局,与朕同饮。”
    “皇上这一步也不错,柳暗花明,蓦然吃棋一片天,臣敬皇上。”
    两个棋篓子互捧,这一来二去的,君臣二人都饮过了量,平日里威严的皇帝在打轻嗝,向来气定神闲的裴少淮两颊醺红,还卷起了一只衣袖。
    “伯渊,酒壮人胆,趁着胆气,你同朕说说,你想要些什么,朕都赏你,君无戏言。”这回案上没备圣旨,皇帝直接开口问了。
    裴少淮扯了扯嘴角,嘿嘿笑道:“皇上是不是喝不下了?跟微臣出这招数。”他先给皇帝斟满,再自倒一杯,“微臣想与皇上再饮一杯,只盼……四海稻花香,秋来粮满仓,粮多酒盛,便不用拘着君臣你我棋下畅饮了。”
    皇帝一饮而尽,吐了口酒气,开怀道:“明明是朕先问你想要什么,伯渊你却把朕想要的说了出来……几年不见,愈发狡诈了,罚你自饮一盏。”
    又道:“既是你与朕皆想要的,便请伯渊助朕。”
    “好说好说。”而非“臣遵旨”。
    喝得畅快,却也有度。皇帝见裴少淮下棋开始乱下一通了,便知是时候结束了。
    萧内官适时进来,道:“陛下,镇抚司的车马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皇帝点点头。
    随后便进来两个锦衣卫,仔细搀扶着裴少淮出了御书房。
    皇帝想了想,又招来萧内官。皇帝脸上浮显醉意,思绪却很清醒,他道:“坤宁宫那档事后,朝中流言蜚语又多了,这样……你跑一趟,随镇抚司车马送伯渊归府罢。”
    “老奴遵旨。”
    萧瑾又问:“皇上今个儿还是留在乾清宫里入寝?”
    皇帝颔首,摆摆手道:“快去快回罢。”
    镇抚司的马车外头看着全是玄色,玄色木,玄色帘,连马匹都是枣色偏黑的,可只要再点缀些绯色纹路,便莫名有一种厚重的贵气。
    因为玄色配绯,这是皇帝冕服的配色。
    “皇上都开口封赏了,裴大人何不接着,多少人求的机会。”车内,萧内官与醉醺醺的裴少淮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着。
    “南下前就谈过的话,萧内官何必再问一次。”
    “老奴没别的意思,只是与裴大人相熟,便袒护着些罢了。”萧内官透露道,“因坤宁宫那档事后,皇帝这些天都没近皇后。”
    面对萧内官的主动示好,裴少淮闭着眼提了一句:“这不是你我该谈的事,萧内官慎重。”字字清晰,丝毫没有酒后的迷糊。
    “是老奴僭越了。”语气稍显遗憾。他不是个唐突不谨的人,屡屡示好仿佛有所急。
    到了裴府。
    伯爵府灯火敞亮,映照着镇抚司马车款款而行,府上众人皆未睡,候着裴少淮归来。
    “人已送到,老奴便回去交差了。”萧内官躬身笑道。
    这一回是近距离相见,林氏看萧内官的神情看得更细致了。再一次地,萧内官的眼神确实在她身上多停留了一瞬,还行了个礼,面露善意微笑。
    林氏不明白,能留在皇帝身上伺候的人,会是何等精明的老狐狸,又能在她平平一介官妇身上图些什么呢?若这份善意是真实的,它又源于何处?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罢。
    林氏细想,依旧未能想出自己与萧内官有过什么交集。她想得出神,一时忘了掩饰,叫萧内官注意到了。
    于是,萧内官对林氏道了一句:“裴夫人善待儿女,有穆姜之慈爱温仁,京人皆知,值得受人尊敬。”意思是,他敬意出自林氏本身。
    话中夸林氏爱护子女,却不是单纯指亲生“子女”,话中另有玄机。
    穆姜乃是汉人程文矩之继妻,元配生有四子,穆姜生有二子。陈文矩卒于任上,元配四子对穆姜的态度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大儿患病,穆姜生了恻隐之心,亲调药膳,仔细照料,直至大儿痊愈。
    元配四子自省顿悟,前往官府自举不孝,穆姜的名声便传了出来。
    后来,穆姜活到了八十岁。
    萧内官这是以穆姜为典故,夸赞林氏善待宁氏所出二女和庶子庶女。
    受人称赞,林氏不知此话真假,她笑着谦虚应道:“都是孩子们个个出息,我一介愚妇,岂敢比拟穆姜之名。”
    众人跟前,不便多说,萧内官略施一礼,告辞上了马车。
    这时,裴少淮趁着醉意,撩起车帘嘱咐了一声,道:“回宫路上,萧内官走慢一些。”
    “劳裴大人挂心。”
    ……
    赐宴之后便是年节。
    裴府今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人齐、热闹,连守在山海关城的司徒旸、裴若兰夫妇都回来了,从除夕夜里到上元节,府上日日喜气洋洋,聊着说不尽的话题。
    小南小风最是惊喜——在闽地过年时,只得燕世伯和赵县主两人的压岁钱,回到了京中,家中有祖父母、二叔二婶,还有姑姑、姑父们,走亲戚时,去了杨家,紧接着还要去林家。
    诸位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大姑父徐瞻守旧,给的是红绳钱。一枚枚金制的梅花钱,中间留了孔,一根红线穿八枚,每个小辈给一份,连少淮少津都有。
    而领红绳钱之前,必须道一句贺词。
    二姑父司徒旸就没那般细致了,豪横说道:“千霆,把你爹带回来的那箱子打开,叫姐姐弟弟妹妹们自个挑一挑,选个合心意的。”
    司徒千霆承了父亲的蛮力,不叫小厮帮忙,自个扛着箱子毫不费力。箱子一开,尽是关城以北的稀奇玩意,等闲人根本买不到。
    三姑父乔允升准备的是金锭,每人直接发两锭,还解释一句:“大的这锭是你们三姑给的,小的这锭是我给的。”
    四姑父准备的也是小金锭,他道:“我出些算学题考考你们,能算出几道,便能领走几个小金锭,如何?”
    小南小风一口应下,他们对小金锭不怎么感兴趣,但他们对四姑父将要出的算学题很感兴趣。
    去林家拜年的时候,则更再豪横一些——大舅爷喜欢给人发金子,大舅二舅喜欢给人发金子,众多表哥还是喜欢给人发金子,这习气,一脉相传。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